索  引  号: 13502/2021-28012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文件编号: 承市政办〔2021〕4号 有  效  性: 有效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1-04-29   15时53分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德高新区、御道口牧场管理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办字〔2021〕22号)和《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通知》(〔2020〕28号)精神,切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强化责任落实、科技支撑和体制保障,提高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服务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农业生产、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森林草原防灭火以及重大应急保障活动,围绕全面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总目标,突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际旅游城市的“三区一城”发展定位,深入实施“1266”发展战略,为持续保持生态环境质量京津冀领先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坚持生态优先,围绕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实施全域、常态化增雨防雹作业,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质量和效益;坚持政府主导,落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部门职责,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齐抓共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格局;坚持科技引领,加快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坚持安全第一,军地协同健全监管机制,落实监管措施,提高风险防范和安全作业能力。

    (三)发展目标。2025年,形成全域、常态、立体化的空地一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承德生态气象科技示范区,开展生态保护型人工增雨(雪)作业技术外场试验,业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综合防范安全风险能力稳步增强,年均人工增雨(雪)能力达到2亿吨以上,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和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到2035年,我市人工影响天气总体实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二、明确任务,扎实做好重点领域服务保障

紧紧围绕“三区一城”发展定位“1266”发展战略,突出我市需求,加大空地一体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生态修复与保护、灾害防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强化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加强我市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马铃薯、果品、蔬菜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生长关键时节的灾害动态监测,建立干旱区、冰雹带区域联合联防作业服务模式,编制人工增雨抗旱和防雹服务作战图。农业农村和气象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加大市级指挥调度和基层作业力度,促进农业稳产增收。(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各市县政府、承德高新区、御道口牧场管理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市、县、区政府和承德高新区、御道口牧场管理区管委会负责,不再列出)

(二)促进京津冀生态保护和修复。以燕山生态涵养区、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为重点,开展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因地制宜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计划,提升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坝上生态防护区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加强上下协调、部门联动,建立与京津及张家口地区人影协作机制,加大区域作业力度,有效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森林防火等方面的作用。(市气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草原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做好重大应急保障服务。有关部门加强应急会商,共享灾害风险、灾情、灾害预测信息,完善不同地域应对森林草原火灾火险、大气污染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机制,及时启动针对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根据国家省市重大活动需求,建立人工影响天气联动工作机制,保障重大活动顺利开展。(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业和草原局,承德军分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注重统筹,稳步提升基础业务能力

着眼提升云水资源监测和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挥能力,强化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队伍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夯实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基础,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益。

(一)提升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条件监测能力。围绕影响我市天气系统特点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需求,补充建设X波段偏振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等专业探测设备,与现有气象卫星、高分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地面气象观测等基本观测、探测设备,共同构建区域协同、技术先进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条件立体监测系统,为人工影响天气监测预警、指挥作业和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支撑。实现多种雷达组网建设,推进降水相态识别技术在业务中的应用,提高冰雹早期识别能力。(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增强业务指挥能力。综合应用遥感、水文、土壤湿度等资料信息,科学分析、精准研判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需求。强化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应用,开展作业条件预报预测业务,提高作业条件识别和效果评估能力。加强空中交通管制部门与气象部门的信息融合,升级改造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应用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等功能,提升指挥调度和空地协同水平。(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机场管理局,承德军分区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强指挥作业队伍。各县(市)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充实专业指挥业务人员,提高业务指挥能力。各县(市)建立专业化作业队伍,实行“炮长制”,配强火箭、高射炮作业骨干力量,健全相关人员技术等级评定、考核聘任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的劳动保护、人身意外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等制度,配备作业安全防护装备,按规定落实津补贴政策,保障合理待遇,稳定作业人员队伍。(市气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夯实作业基础实力。科学统筹、补充完善地面作业布局,以建设重要生态保护区以及承德生态气象科技示范区为重点,扩大固定作业站点覆盖面。补充建设标准化作业点、智能烟炉等固定作业站点30个,提高作业影响范围覆盖率。推进改造火箭、高射炮发射系统工作,实现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推进冀东飞机增雨基地承德分中心建设,推动普宁机场和御道口机场满足人工影响天气飞机驻场作业条件,强化常态化飞机增雨作业,开展新技术探测试验,探索无人机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新方式、新手段。(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机场管理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创新驱动,切实增强科技实力

完善科学实(试)验基础条件,持续增强科研基础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面向科技前沿和服务需求,加强核心技术科研攻关,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打造省内一流的人工影响天气创新平台。

(一)开展作业新技术应用研究。结合承德生态气象科技示范区建设,在塞罕坝和雾灵山打造地形云人工增雨综合试验区,开展生态保护型人工增雨(雪)作业技术外场试验研究,完善气象、科技等多部门协同的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体系,纳入省市级科技计划,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技术研究力度。开展服务应用研究和特色技术研究,提高精准化服务能力。(市科技局、市气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加大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相关专业科技人才。强化对青年人才培养,鼓励支持业务交流和继续教育。(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气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监管,切实提升安全作业能力

落实人工影响天气监管责任,强化重点环节监管措施,提高风险防范和安全作业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落实安全生产领导责任。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编制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责任清单,确保安全责任措施落实落地。编制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依法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联合检查、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市县有关部门每三年定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作业能力评估和固定作业站点安全等级评定工作,持续提升固定作业站点安全等级。(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等负责督促落实)

(二)加强重点环节安全监管。协调建设或租用符合条件的防爆仓库作为弹药库,集中存储作业弹药。加强作业装备和弹药购销、存储、运输、使用等安全管理,县级公安部门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信息录入民爆信息系统,依法依规及时办理弹药运输许可证。基层作业单位落实作业公告、空域申请、射界管理等制度,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市公安局、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机场管理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高装备设备安全技术水平。全面实施作业装备设备安全技术提升行动,加强安全技术防范和信息化管理,完善物联网、智能识别、电子芯片、信息安全等技术应用,实现火箭发射系统和高射炮的安全锁定装置加装率达到100%。应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智能化平台,实现对全市作业场所、作业实施、装备弹药运储的实时远程监控和风险监控预警。加快更新作业装备,限期淘汰落后和老旧装备。(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充分发挥各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总体规划、政策指导和统筹协调。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强化其能力建设。(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做好联动。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对接,积极争取指导和支持;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分工协作、统筹集约、联合联动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协同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科研攻关、业务运行保障以及监管、协调和服务等方面工作。(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经费保障。市县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按规定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相关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优化人工影响天气项目设计和资金支出结构,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放大资金使用绩效。鼓励人工影天气工作机构依法探索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综合试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依法管理。严格执行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规定要求,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抽查,确保各类组织依法依规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相关活动。(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科普宣传。推进市县人工影响天气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认识。对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气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承德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分工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4月28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承德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重点任务

牵  头

市领导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完成时限

一、扎实做好重点领域服务保障

1

编制人工增雨抗旱和防雹服务作战图。

吴清海

市气象局

各县(市、区)政府

2021年10月

2

建立干旱、冰雹区域联合联防作业服务模式。

市气象局

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

2021年10月

3

每年3月底前制定年度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计划,报本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气象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草局,各县(市、区)政府

长期坚持

4

根据重大活动需要,建立人工影响天气试验、演练和联动工作机制,保障重大活动顺利开展。

市气象局

市公安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承德军分区战备建设处,各县(市、区)政府

长期坚持

二、稳步提升基础业务能力

5

开展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超级站建设,推进云雷达等多种新型探测设备布设,建设毫米波云雷达。

吴清海

 

 

 

 

 

 

 

 

 

吴清海

 

市气象局

市发展改革委

2025年12月

6

推进X波段雷达建设。

市气象局

市发展改革委

2021年12月

7

加强空中交通管制部门与气象部门的信息融合

市气象局

承德机场管理局

2022年10月

8

强化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应用,开展云水资源评估和催化条件预报预测业务,提高作业条件识别和效果评估能力。

市气象局

承德军分区战备建设处

长期坚持

9

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空域申报流程和地面作业站点的备案工作。

市气象局

承德军分区战备建设处

2022年6月

10

升级改造市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

市气象局


2025年12月

11

充实专业指挥业务人员,市级专业指挥业务人员达到5—10人,县级专业指挥业务人员达到3—5人。

市气象局

各县(市、区)政府

2025年12月

12

每年5月底前完成对专业指挥业务人员的年度培训。

市气象局

各县(市、区)政府

长期坚持

13

建立技术等级评定、考核聘任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市气象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

14

健全劳动保护、人身意外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等制度。

吴清海

市气象局

各县(市、区)政府

2021年7月

15

配备作业安全防护装备,按规定落实津补贴政策。

市气象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

2021年12月

16

扩大固定作业站点覆盖面,每个县(市、区)至少达到2个固定标准化作业站点,确保全市至少达到20个固定标准化作业站点。

市气象局

各县(市、区)政府

2022年12月

17

改造火箭、高射炮发射系统,实现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

市气象局

市发展改革委

长期坚持

18

推进冀东飞机增雨基地承德分中心建设,协调普宁机场和御道口机场满足人工影响天气飞机驻场作业条件,强化常态化飞机增雨作业,开展无人机探测试验。

市气象局

市发展改革委、承德机场管理局

2022年7月

三、切实增强科技实力

19

开展空地一体化联合技术试验。开展自然云降水、气溶胶等人工影响天气应用研究,纳入科技计划,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吴清海

 

 

 

 

 

吴清海

市气象局

市科技局

长期坚持

20

完善气象、科技等多部门协同的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承德市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创新中心。

市气象局

市科技局

2022年12月

21

在塞罕坝和雾灵山打造地形云人工增雨(雪)综合试验区。

市气象局

市科技局、围场县人民政府、兴隆县人民政府、塞罕坝林场管委会、塞罕坝牧场管委会、雾灵山景区管委会

2025年12月

22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市气象局

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

长期坚持

四、切实提升安全作业能力

23

编制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责任清单。

吴清海

市气象局

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

2021年6月

24

编制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

市气象局

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

2021年5月

25

定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作业能力评估和地面作业站点安全等级评定工作。

市气象局

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

长期坚持

26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信息录入民爆信息系统。

宁金龙

市公安局

市气象局,各县(市、区)政府

2021年12月

27

火箭发射系统和高射炮的安全锁定装置加装率达到100%。

吴清海

市气象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

2022年5月

28

更新作业装备,逐步淘汰落后和老旧装备。

吴清海

市气象局

各县(市、区)政府

长期坚持

五、强化工作保障

29

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

吴清海

市气象局

各县(市、区)政府

2021年10月

30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吴清海

市气象局

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

长期坚持

31

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科研攻关、业务运行保障以及监管、协调和服务等方面工作。

吴清海

市气象局

市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

长期坚持

32

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相关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

李晋宇

市财政局

各县(市、区)政府

长期坚持

33

鼓励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依法探索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试验。

 

 

吴清海 

 

 

 

吴清海

市气象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长期坚持

34

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抽查。

市气象局

市应急管理局

长期坚持

35

积极承担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

市气象局


长期坚持

36

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公益性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融入全市防灾减灾基地和科普场馆等内容建设。

郭士刚

市科技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草局、市气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

长期坚持

37

推进市级人工影响天气科普示范基地建设。

吴清海

市气象局

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

2025年12月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政策解读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28日印发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