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进之笔”书写人民满意教育新答卷——我市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5-09-09   10时03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 乔溪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2022年至2025年,全市教育经费总量从81.83亿元增加到93.67亿元,成为财政第一大支出项目。

2023年,国家公共教育质量满意度测评中,承德在省内参评的四个市中位列第一位。

2024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点达到2.34%,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2025年,整合优化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薄弱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423个,城乡教育差距明显减小,中高考成绩再次实现大幅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增加17个百分点,达到省定标准。

一件件惠民实事、一组组亮眼数据,记录着我市不断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奋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实步伐。

坚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民生首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加快发展、惠及民生的重要基石,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摆在优先发展位置,自上而下健全完善教育工作推进机制,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举全市之力统筹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39次调研教育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专题研究教育。

2023年,制定《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质量提升、优质均衡、强师工程三大改革举措(简称“1+3”政策),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加快破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师队伍结构不优、教育质量整体不高等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现实难题。

在2023年全市教育工作大会上,明确提出两年召开一次教育工作大会,突出主题制定配套政策,全方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1次调度会议,统筹推进教育党的建设和基础教育“1+3”政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改革,着力抓班子优队伍、抓投入促提升、抓教学严管理,全市教育质量取得明显进步。

面对财政收支矛盾,全市财政教育投入连年实现“两个只增不减”,成为财政第一大支出项目。

推进改革 建强队伍 培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全市上下同心协力,扎实推进“1+3”政策落地落实,不断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施质量提升三年计划。市级财政每年专门安排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教育质量提升。439所规模中小学校同步制定“一校一策”,实施职称一年一竞聘、优绩优酬绩效工资分配等激励措施。市县两级教研员驻校蹲点教研,全市建成学科教研基地21个,生源外流等阻碍教育发展的现象得到根本性好转。

实施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全市新建、改扩建教育项目481个,扩增城区学位1.17万个。整合优化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423个,将1778名学生安置到中心乡镇学校就读,通过跨学段、跨学科转岗的方式,分流安置富余教师550名。

探索实施“3+3”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组建协作体、联合体和教育集团13个。双滦区在全省率先通过优质均衡国家评估认定,丰宁、营子区顺利通过省普及普惠和优质均衡“双验收”。

实施“强师工程”。建立干部任用管理机制,确定校长聘任、职级制改革试点20个、选聘校长53名。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遴选2438名后备干部入库培养。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落实人才补贴、班主任津贴、绩效工资等涉改资金7.83亿元。深化教师职称评聘改革,职称档次实行一年一竞聘。建立教师补充机制,设置周转编制1098个,用于补充亟需紧缺学科教师,两年来,通过“绿色通道”选聘教师87人,公开招聘补充教师1185人。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共认定骨干、精英、卓越3个梯队教师4411名,建立“卓越教师工作室”14个,培训教师年均7.6万人次。同时,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职称评聘等首要要求,严格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五育并举 特色培养 持续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葫芦丝表演声声入耳,让人心潮澎湃;足球场上,孩子们带球、射门,一气呵成;美术室里,师生挥毫泼墨,描绘奇思妙想……走进我市各个校园,欢声笑语一片。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五育并举”,在全省率先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广泛开展,劳动实践基地遍布校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小胖墩”由28.8%下降至23.4%,“小眼镜”由49.5%下降至46.5%;中考700分以上考生全部留在市内就读普通高中,生源外流现象得到根本性扭转,人民群众对承德教育的信心更强了、信任更足了。

伴随我市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变得更加广阔,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布局更加全面。

我市现有高职专科学校3所,专业设置涵盖医疗卫生、旅游、农业种植养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类别,对接我市主导特色产业的专业达70个,整体专业设置与我市主导特色产业匹配度达94%,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医疗康养产业、智能制造产业为主链,新兴产业为补链,特色产业为延链的专业布局。

中等职业学校20所,专业设置涵盖三次产业15个专业大类,毕业生以京津地区或国内行业就业为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6%以上。

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提升办学水平。近三年共投入3.89亿元,改善承德工业学校、丰宁满族自治县职教中心等8所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均达到省定标准。加强设备更新和管理,建设30余个集实习实训、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形成了一批融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于一体的新形态教材、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课程。2所学校进入精品校序列。

培养规模进一步贯通扩大。9所中职学校与11所市内外高职学校实施中高职“3+2”衔接项目,承德工业学校、承德体校分别与河北师大、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河北体院3所本科学校开展“3+4”贯通培养,目前每年招收贯通培养学生约1780人,占招生总数的13.2%。

精准服务承德产业发展。2023年以来,11所中职学校新增设康养休闲旅游服务、智慧健康养老、卫生信息管理等21个专业。高职学校锚定主导产业培育打造新专业,获批设立研学旅游、氢能技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新专业。成功打造由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牵头的省级“承德钒钛新材料产教联合体”。8所院校与本地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省级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

强化合作 促进创新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进一步走深走实

细育桃李,弦歌不辍。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京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与我市薄弱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以合作办学、组建联盟、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推动京津优质资源助力教育发展,涵盖了从幼儿园、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全方位教育体系。

实施“百校共建”计划,与京津130所优质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互派挂职研修学习、开展线上线下联合教研9.6万人次。建立中小学干部挂职锻炼机制,选派14名中层干部赴北京十八中、中关村三小、天津一中、南开中学等知名学校跟岗学习,培养优秀后备干部。

实施“深入融合”计划,开展中职教育“2+1”专业共建跨省一体化人才培养,兴隆县职教中心、宽城满族自治县职教中心、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职教中心、平泉市职教中心分别与天津北辰区中职学校、天津经贸学校、西青区中职学校开展联合办学。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不断深入,共建完成“津承艺术设计”二级学院。

实施“创新提升”计划,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实施的“授渔计划·三个课堂”即“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项目落地丰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投资5.6亿元,占地168亩的产学研科创园项目(平泉市)计划今年10月投入使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与中央民族大学“委省共建”项目,已经签署第二期战略合作协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大家的共同心声。我市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使命,奋力谱写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答卷,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富强之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应有力量。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