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实践的新农村答卷之二——三村巧破“牛”难题 基层治理妙招多
2025-09-29   10时06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 王畅 张光明 实习生 张笑尘 冯羽滢

“村里发展民宿,我们的牛怎么办?”村民付崇民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村党支部动员发展民宿时,自己脱口而出的那句疑问。

这道“牛”难题,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镇八十三号村转型之初遇到的“麻烦事”。

时间回到2016年,八十三号村被列入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村党支部号召村民利用毗邻塞罕坝森林公园的区位优势,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吃上“旅游饭”。许多村民动了心,但也在担心。

“家家户户都养牛,那是家里的‘活存款’,更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付崇民回忆,“若把牛养在院里,粪污遍地、气味熏人,城里来的游客哪能愿意住?若是干脆卖掉,万一民宿没人来,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发展的目的是让老百姓更加富裕,这一点,我们绝不能忘。”面对群众的顾虑,八十三号村党支部的态度明确。

于是,村党支部率先行动起来,将思路转向“人畜分离”。他们反复勘察选址,最终选定村外一处远离居住区的山沟,由镇政府扶持,集中建设标准化养牛小区,并给予建棚补贴。 

“当时我花了7万元新建了牛棚,政府一下就补贴了5万元。”付崇民至今对这笔账记得清清楚楚。政策东风送来了定心丸,村民们陆续将自家牛迁入新小区。

一道难题,豁然开朗。经营民宿与传统养牛,从“二选一”的单选题,变成了“两全其美”。付崇民告诉记者,夏天民宿生意火,他就将牛寄养在御道口牧场,等到淡季,再把牛接回自家牛棚养,灵活安排,收入倍增。

“牛”难题体现的,正是乡村振兴中集体产业转型,与农民“求稳”“怕损失”的现实矛盾。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基层治理智慧的一场大考。

无独有偶,哈里哈一镇三村,在面对“牛”难题时,选择了不同的解法,模式各异,却同向而行。

哈里哈村引进龙头企业新瑞农业,发展万头规模肉牛养殖,创新“托牛”租赁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并成功培育“塞罕坝牛”高端品牌。农户付租金租母牛,可随时退还,风险大大降低。这种“政府+企业+银行+保险+农户”的创新联动,形成了全产业链,企业管两头,农户管中间,惠及全县37个乡镇约270户群众,户均每头牛年盈利4000元。

而在相距不到6公里的莫里莫村,则发展母牛养殖产业,全村牛饲养量2000头左右,建设完成了配套设施齐全的养殖小区1处,重点推行“龙头企业+养牛小区合作社+农户”的集中饲养模式,提高养牛管理服务水平,扩大养牛规模,力争实现人均2头牛目标,带动群众转变观念和发展方式脱贫致富。该村2024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

三条路径,一种初心。满满的收获写在哈里哈镇百姓日益灿烂的笑脸上,融进了他们节节攀升的好日子里。

“这100多平方米的家,比原来深山沟里的老房子强太多了!”在哈里哈村幸福小区,居民于利国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搬离旧居已8年,他对现在的生活赞不绝口。不仅住得敞亮,去年村集体还出钱为每位村民上了医保,家中墙上贴着的家庭医生“连心卡”更让他安心:“有个大病小情,一个电话大夫就能答疑解惑,还常上门义诊,太方便了!”更让他满意的是,就在村里的鹿场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

于利国的生活巨变,是哈里哈镇整村搬迁、改善民生、确保就业的生动缩影,让农民的获得感更加充实。

莫里莫村2021年全村巷道硬化13000余平方米,2023年“白改黑”项目铺柏油路8.7公里,2025年新修河坝4400米,实施坡改梯600余亩;哈里哈村完成安全饮水改造工程,铺设污水管网5.2公里,新建文化广场2处,实现5G信号全覆盖;八十三号村实施民居外立面和庭院整体改造,建设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村容村貌实现美丽蝶变……这一组组鲜活的数字,无声地记录着三个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丈量着百姓幸福生活的刻度。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