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张丽莉 通讯员 李平
当杏林春晓承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霍经理通过线上平台,顺利对接天津高校节能技术,破解生产难题时;当河北中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车经理在常设技术市场享受到“一站式”服务,感叹办事效率大幅提升时……承德市“十四五”规划期间技术市场建设的丰硕成果,已从一组组数据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真实获得感。
以技术市场建设为重要抓手,这场从物理空间到数字世界、从服务团队到经营主体的全方位变革,“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市锚定区域创新资源互联互通与开放共享目标,多点发力、纵深推进,不仅打破了创新资源流动的壁垒,更让这座城市的科技发展动能持续澎湃。
常设市场“提质换貌”:从“能办”到“办好”的服务蝶变
走进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产教融合大楼里的承德市常设技术市场,近300平方米的空间明亮通透,全新升级的办公设备整齐排列,专业服务人员随时为企业、高校提供咨询对接服务。“以前找技术、寻合作得跑好几处,现在能在这里享受到‘一站式’服务,还经常有业务培训,效率高多了!”前来办理技术合同登记的河北中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车经理感慨道。
将常设技术市场迁至高校产教融合核心区,看似只是一次地址的变动,实则是我市优化服务布局的关键一步。通过配齐专业团队、强化业务培训,服务不再停留在“能办”的基础层面,而是向“办好、办得舒心”升级。这一转变,让高校的科研资源与企业的市场需求“近在咫尺”,也让技术市场真正成为连接创新与产业的“线下纽带”。
线上平台“织网联姻”:三地资源“无缝对接”的智慧突破
“登录承德技术交易市场网上服务平台,北京的科技成果、天津的人才信息、本地的企业需求一目了然,我们上个月刚通过平台对接天津高校的一项节能技术,解决了生产难题。”杏林春晓承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霍经理兴奋地说,正是借助这个平台,企业成功牵手天津高校,解决了困扰已久的节能技术难题。
在信息时代,打破地域壁垒是激活创新资源的关键。承德市整合重构5个原有网站,打造出功能集成的网上服务平台,年均发布人才、成果、技术、设备等各类信息超3000条。更值得一提的是,平台主动“牵手”京津技术市场,通过互设链接、共建信息共享渠道,推动三地创新资源高效流动。
如今,承德企业无需远赴京津,就能对接优质科技成果;京津科研机构也能精准找到“用武之地”,区域协同创新的“朋友圈”越扩越大。这种“网上联姻”模式,不仅节省了资源对接的时间成本,更让创新活力在京津冀大地充分涌动。
服务队伍“强基育苗”:经营主体“百花齐放”的活力密码
技术市场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专业人才的“保驾护航”。“十四五”规划初期,我市技术转移力量几乎为零,而如今,30余家技术转移机构遍布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近120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活跃在创新一线。通过职称体系建设、专项培训等举措,这些技术转移“红娘”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精准匹配技术转移与市场需求,成为推动技术转化的“关键纽带”。
在经营主体培育方面,我市充分发挥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作用,年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全省唯一的“科服”众创空间更是成为科技服务型企业的“孵化器”,常年为20余家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培训,指导开展科企包装、研发经费管理、知识产权交易等业务,让更多创新主体“冒头”“壮大”,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关键指标“跳级攀升”:技术市场“蝶变升级”的硬核见证
技术合同登记额从4.6亿元跃升至58.6亿元,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从9亿元增长到126.55亿元并跻身全省第一梯队,创新券兑付金额从3万元增至260余万元……一组组亮眼数据,如同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记录着我市技术市场的跨越式发展。
我市还依托承德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河北省科技政策培训承德市中心)等单位,年均开展科技政策培训近30场次,覆盖2000余人;每年完成市级成果登记300条、省级150余条,开展科技成果评价10余场次,挂牌交易、难题破解等服务均超额满足企业需求,全方位构建起“全链条、一站式”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如今的承德,技术市场已成为连接创新与产业的“桥梁”、激活区域发展的“引擎”。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技术市场建设,进一步畅通创新资源流动渠道,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创新力量。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