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用心用情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2025-09-15   11时27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 陈瑞平 闫明

滨河社区居民练习八段锦等健身项目。 本网记者 孟瑶 摄

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在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的广场上,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一群老年人正精神抖擞地练习八段锦。他们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居民刘淑英笑着说:“自从社区组织了这个养生操活动,我每天都来,身体比以前硬朗多了,心情也特别好。”

这样温馨而又充满活力的场景,在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早已成为寻常风景。作为“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获得者,滨河社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贯彻落实“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老年群体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用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实际行动,托起老年人温暖而充实的幸福晚年。

上午9点,社区工作人员尹海燕轻轻敲开了居民张郁馥家的门。年近90岁的张郁馥腿脚不太灵便,子女也不常在身边。社区每个月都会定期上门为她检查身体,还帮忙打扫卫生、代购生活用品。提及社区的上门服务,张郁馥老人一直心怀感激:“社区这些孩子就像我的亲孙子、孙女一样,有他们在,我心里特别踏实。”

中午,社区食堂飘出阵阵饭香。明亮整洁的餐厅里,桌椅干净,墙上张贴着当周菜单,红烧肉、西红柿炒鸡蛋、黄瓜拌豆皮、烧茄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主食有米饭、馒头和各类杂粮。此时正值饭点,老人们陆续走来,有的选择堂食,有的取走预订的餐食。

为解决高龄、独居老人“吃饭难”问题,滨河社区推出线上订餐配送服务,依托政府补贴和第三方运营模式,覆盖整个承德高新区。社区食堂还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与健康需求,精心设计低脂餐、软食及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控糖餐,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吃得暖心,住得也要安心。滨河社区持续推进适老化改造服务,根据老年人家庭实际情况,免费安装扶手、防滑地板、紧急呼叫器等设施。

88岁的计廷元摸着卫生间的扶手,笑得合不拢嘴:“洗澡再也不担心滑倒了,这些小改造,太贴心了!”

截至目前,滨河社区已完成76户适老化改造。防滑垫、马桶助力架、助浴椅、适老化扶手……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都承载着社区对老年人沉甸甸的爱。

老有所乐,并非仅仅意味着物质层面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让老年人在精神层面感受到愉悦与充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滨河社区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一场凉爽的小雨过后,海棠苑内欢笑不断,社区银龄艺术团排练了一个多月的节目正在上演。59岁的郭彩莲和《水墨徽州》的演员们,仿佛从缥缈的山水画中款款走来,老年合唱、形体舞、老年时装秀、旗袍秀、十六式太极拳等节目轮番亮相。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几乎每个节日,老人们都会登台献艺,载歌载舞,既传承传统文化,也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社区活动中心里也热闹非凡。书画室里,几位老人正静心习字作画;手工制作区内,大家围坐一起,在志愿者指导下做丝网花、编手工艺品,其乐融融。

76岁的王惠正伏案练字,笔尖在宣纸上流畅地游走。几年前老伴去世后,她曾一度消沉,情绪低落,社区老年大学的书画课、声乐课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现在每天都盼着来这儿,练字养心,还交了不少朋友,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除此之外,滨河社区还组织老年人开展“长者高校行”科普活动,参观大学校园和科研基地;开设智能手机课堂,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提升老年人自救互救能力;组建银龄艺术团、书法班、舞蹈队等兴趣小组,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爱心能互换,幸福可增值。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以社区居民互助为核心,目前,滨河社区探索建立了公益互助养老平台,岁数大的老年人在线发出需求,老年志愿者抢单服务,服务“时间”存进账户,未来可兑换积分,也可兑换相应服务。

“现在帮别人,将来有人帮我,多好!”60岁出头的杨炳琴帮91岁的穆一老人扫完地,又陪他唠起家常。在滨河社区,这样温馨的画面,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杨炳琴,她不仅教授摄影和太极拳,还常为老人打扫卫生、送餐、上门做饭等。“社区活动和老年课堂让我特别充实,能在老有所为中感受生命的意义,特别幸福。”

67岁的岳淑荣是社区出了名的“热心肠”。她把志愿服务当成退休后的“新事业”,常到高龄老人家里打扫卫生、拉拉家常。“总书记说要弘扬志愿精神,我们也能发光发热!”她与几位“活力老人”发起的老年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40多人已发展到如今的88人。

适老化改造的点滴呵护、老年食堂的饭菜飘香和志愿服务的浓浓真情,滨河社区正用真诚与行动,绘制出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幸福画卷。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这里,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安享晚年的时光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光彩。

记者手记:

在滨河社区采访的日子,总是被细微的温暖所打动。王惠奶奶练字时专注的眼神,郭采莲阿姨跳舞时飘扬的衣角,郭振龙老爷爷指挥合唱时挺直的腰杆,还有计廷元老人摸着扶手时那句“踏实”……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幸福晚年的模样。

社区的智慧,藏在社区老年大学的课程表里,藏在老年食堂的菜单上,更在志愿服务的每一笔记录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关怀,汇聚成温暖的海洋。“老年友好”不是冰冷的设施堆砌,而是对生命每个阶段的尊重与珍视。在这里,老年人不再是“被照顾者”,而是课堂上的学员、舞台上的主角、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在这里,老年人开启了另一种生活。

我也忽然明白:所谓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不过是在平凡的日子里,被看见、被记住、被需要。


点此下载信息图片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