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电话成了“救灾总机”
2025-08-08   11时27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 李莹

“您别急,我马上帮您问问药什么时候能送到。”“我把负责种植业补偿问题同事的电话给你吧,有疑问直接联系他更方便。”……8月7日9时许,兴隆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辉对着电话耐心解释,随手将待办事项记在纸上。话音刚落,手机铃声又响了起来,屏幕上跳动着新的号码。这样的场景,自几天前村里信号恢复后每天都在上演,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灾热线”,咨询物资发放、转移安置、损失统计的电话络绎不绝。

这一切的忙碌,始于7月27日夜间那场来势汹汹的暴雨。作为定点帮扶单位,兴隆县农业农村局迅速响应。30日清晨,水势稍缓,54岁的党员赵辉主动请缨,带领20名工作人员带着村民急需的矿泉水、面包、火腿肠等物资,冒雨率先挺进与外界断联的小关门村。从北京密云区进村的3公里路,平日半小时就能走完,那天却因积水过膝、泥泞湿滑,大家只能拄着木棍探路,足足走了2个小时。抵达村部后放下物资,众人顾不上喘口气,又立刻帮村民铲除淤泥,打通出行通道。出村时,他们从小关门村翻梁到南台村,窄路泥泞、草地湿滑,又是2个小时的艰难跋涉。

这只是忙碌的开始。7月31日,平安堡镇组织10名工作人员加入物资运送队伍。他们一早进村送物资、铲淤泥,下午3时许才出村。而赵辉刚到县城,就接到转移群众的紧急任务,又和同事们带着被褥等必需品再次进村,出村时已近晚上10时。几人共用一把手电在泥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前行,回到县城已是半夜。这一天,他在泥泞的山路上走了整整16公里。

转移群众是重中之重。7月31日,赵辉和同事先将三四十名身处险境的群众转移到村委会;8月2日,又全力转移剩余274人。独居老人舍不得离家,大家耐心劝说半个多小时才做通工作;八旬老太家中无人照料,赵辉和两名同事在窄水路上接力背行两公里,花了一个小时将老人安全转移;遇到半身不遂的村民,他们用小推车小心推送过坎……最终,所有群众都被妥善安置到六道河中学或投亲靠友。

7月31日村里通了信号,赵辉的电话彻底成了“救灾总机”。作为全程参与救援的核心成员,他熟稔物资调配、群众转移、路况信息等各环节,村民、同事、其他部门都找他咨询。“8组的被褥够不够?”“转移统计表什么时候交?”“重建项目怎么入库?”一个个电话接踵而至,他每天要处理上百个咨询,手机常常热得发烫。

如今抢险进入尾声,恢复重建全面展开,赵辉更忙了。他牵头组建8人灾后重建小组,联合第三方公司推进项目库谋划,要在一周内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可行性研究方案。白天,他带队逐村核查路况、路灯、户厕、管道等受损情况;晚上,加班整理数据到凌晨是常态。记者见到他的前一晚,为尽快摸清底数、编写方案助力百姓返家,他熬了一整夜没合眼。当天下午,他又马不停蹄赶往六道河镇,逐村排查村组路况、广场硬化、路灯破损、厕所损毁及水、电、通信设施损坏情况。

“老百姓最着急,我们累点真不算啥……”说起村民被冲毁的田地、浸泡的粮食,有着30年党龄的赵辉红了眼眶。办公室里,他的电话又响了,这次是村民打来报平安:“赵局长,安置点啥都不缺,谢谢您!”他笑着回应:“缺啥随时打,我这儿24小时开机。”

热线电话还在继续,赵辉的忙碌也未停歇。在灾后重建的道路上,这部发烫的手机连接着群众的期盼,也承载着一名老党员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