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娄丽双 通讯员 徐际镓
8月2日清晨,朝阳为兴隆县朱家沟村镀上一层暖意。村民王海利骑着电动三轮车行驶在新修的便道上,车轮碾过平整路面的沙沙声里,藏着四天来这条路的惊天巨变——从洪水断路时攀援峭壁的步步惊心,到如今骑行一小时便能归家的顺畅。这条路的每一块碎石都镌刻着拼搏,每一寸路面都浸润着汗水,那是武警官兵用双手与信念铺就的温暖轨迹。
洪灾断路 武警逆行往里闯
时间回拨到7月30日,兴隆县六道河镇通往朱家沟村、响水湖村等地的唯一道路早已被山洪冲毁,150米断崖横亘其间,原本10分钟的车程变成“步步惊心”的险途。“那会儿别说骑车,根本看不见路,只能和乡亲们攀山回家。”王海利回忆第一次返程时,曾在断崖边望着滚滚洪水发愁。
当日13时,接令赶来的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先遣组背着设备,毅然踏入这片狼藉中。浊浪在河道里翻涌咆哮,路面早已成了碎石的海洋。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跋涉两个多小时,终于抵达村头,将勘探结果传回指挥部。16时,大部队携机械装备如神兵天降,抢修的号角在山谷间骤然吹响。
夜幕像巨大的黑布罩下,6台地方工程车与武警机械的灯光刺破黑暗,在山间织成一片光明的网。“哐当——哐当——”挖掘机铁臂撞击崖壁巨石的声响,如沉闷的春雷在山谷间回荡。从当日21点到次日凌晨5点,官兵们轮班作战,机械始终嘶吼不息,终于在狰狞的断崖边凿出一条临时通道。一位战士抹去脸上混着汗水的泥痕,眼里闪着光:“早一分钟打通,老乡就少一分危险。”
连轴转不停歇 硬把险路修成安全道
8月2日,机器的轰鸣声回响在朱家沟的山坳间。20余名武警官兵操控着3套机械在碎石滩分段作业。老兵杨舟坐在挖掘机里,双手精准操控操纵杆,将一块块被洪水裹挟而来的巨石掘起、压碎、碾平,动作里透着千锤百炼的沉稳。
“进村的主干道通了,但需要打通从村委会到村内的‘最后一公里’。”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张洪志站在村口,望着眼前的碎石滩语气坚定,“我们调来了最有经验的操作手,人歇机不歇,今天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从晨光熹微的早上9点,到烈日当空的下午3点,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里,汗水浸透了官兵们的军装,也浸润了脚下的土地。当最后一段路面被碾平,救援车辆顺利驶入时,山谷里仿佛响起了无声的欢呼。
时间轴上,他们的战斗从未停歇:7月31日21时,该大队70余名官兵带着30余台套机械,历经12小时鏖战,抢通6公里受损道路,修复加固沿河路堤40余米,填筑石料4000余立方米,清理滑坡堆积物1000余立方米,还为救援车辆开辟出800平方米的应急停车场;8月1日,官兵们与地方政府、村民并肩商议,在泥石流路段两侧加高加固,修出一条蜿蜒的排水沟,为村民房屋抵御二次灾害;8月2日,他们终于打通通往朱家沟村的“最后一公里”……
自踏入兴隆县起,他们的脚步便如钟表的指针般不曾停歇,为人员搜救转移、物资运送、通信恢复搭起了坚实的生命通道。
军民心连着心 这份情比啥都金贵
8月1日,八一建军节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一份紧急指令突然传来:五道河村泰益祥老年服务中心里,10名老人被洪水困住,其中一位装有心脏支架的老人身体不适。通往那里的桥梁早已被洪流吞噬,悬空的路基像一道狰狞的伤口,阻断了所有生机。“老人们等着我们,拼了命也要把路修通!”现场指挥员的声音带着焦灼,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官兵们人工合力,架起生命通道。当老人被稳稳抱上转运车时,家属颤抖着握住官兵的手,掌心的温度里,有感激,更有重生的庆幸。
这份守望相助的默契,在同一片战场上时时上演。抢修途中,一台地方救援车辆不慎侧翻,官兵见状立刻调派挖掘机赶来救援。铁臂如精准的臂膀缓缓探入,官兵趴在湿滑的崖边指挥调度,直到车辆被稳稳拖至安全地带。
而在朱家沟村抢修“最后一公里”的间隙,轮换下来的官兵们顾不上擦去脸上的汗水,便循着村民家的方向走去。“老乡,我们来搭把手!”推开门,满院的淤泥让人揪心,他们二话不说挽起袖子,用铁锹铲,用簸箕运,浑浊的泥浆溅满了军装,却挡不住眼里的热忱。村民要递水,他们摆摆手:“先把活儿干完,您家干净了,我们心里才踏实。”
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早在武警官兵踏入朱家沟村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当时,村民罗宏正背着88岁的爷爷在还未修好的断崖边犯难——老人腿脚不便,陡峭的石壁根本无法通行,祖孙俩眼神里满是无助。“让我来!”一名年轻官兵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将老人背在肩上,另几名官兵也立即上前,他们一边修路一边背着老人前行,直至把祖孙俩送到安全地带。
望着官兵的身影,罗宏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远远地看到他们身上的迷彩服,好像有光突然照了进来一样。”罗宏说,“以前总在电视里看你们救灾,今天才知道,你们是真的把老百姓当亲人啊!”她抹着泪,一遍遍叮嘱:“你们年纪都比我小,也是爹娘的宝贝,千万千万要注意安全……”那声音里的牵挂,像家人的叮嘱,熨帖着每个人的心。
这一路的奔波与守护,早已超越了“救援”二字的重量。官兵们的汗水里,浸透着对人民的赤诚;乡亲们的眼泪里,饱含着对子弟兵的信赖。当军装的橄榄绿与乡土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便酿成了最动人的军民鱼水情——这份情,在危难中生根,在坚守中结果,在彼此的心里,永远滚烫。
路通了心亮了 日子也有盼头了
临近中午,阳光渐渐热起来,王海利骑着三轮车往镇上赶,车上载着给父母的生活用品,还有几个刚从地里摘的菜瓜,绿莹莹地透着生气。车轮碾过一处新填平的碎石滩,这里几天前还是洪水撕开的深沟,如今已被官兵们用双手抚平。
他下意识地回头,看见远处的官兵们还在忙碌,“真是托了他们的福啊!”王海利轻声念叨着,眼里泛起暖意,“这路修得快,是因为他们把力气都用在了咱老百姓的心坎上。”
随着一条条道路在汗水里舒展延伸,曾经笼罩在村庄上空的愁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这希望,藏在车轮碾过新修路面的平稳里,映在村民重新扬起的笑脸上,更写在官兵们铁臂挥舞的坚定中。
驾驶室里,武警官兵的身影被阳光拉得很长,铁臂起落间,平整的路面正一点点向村子深处延伸,像一条不断生长的藤蔓,连着人心,也连着希望。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