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娄丽双
8月2日傍晚,兴隆第二中学食堂飘出阵阵饭香。工作人员国青花正在核对当天的晚餐菜单:“今天的乱炖要多炖一会儿,豆豉白菜炒肉少放点盐,肉末蒸蛋要蒸得嫩一些。”她反复叮嘱厨师,“多熬些绿豆汤!”
排队打饭的群众与工作人员互相推让着——“别盛太多,吃不完浪费!”“再添点蒸蛋,吃饱了才有力气!”
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端着汤碗走过来,工作人员立即小跑上前接过汤碗,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
这样的温情场景,正是兴隆第二中学安置点最真实的写照。
7月28日清晨,兴隆第二中学的宿舍楼前突然热闹起来。76名来自该县发改、教体、卫健、公安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带着消毒喷雾器、清洁工具等匆匆赶来。水枪冲刷地面的哗哗声、消毒水的淡淡气味与此起彼伏的叮嘱声交织在一起——这个刚刚启动的防汛避险转移临时安置点,正以最快的速度褪去尘埃,准备迎接受灾群众的到来。
“当时我们接到通知后,立即成立了四个工作组。”安置点负责人李洋毅回忆道,短短几个小时内,宿舍楼完成了全面消杀、水电检修、物资调配等工作,200余张床位铺上了崭新的被褥,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热水壶、脸盆、毛巾等生活必需品。
如今,这里安置着200余名受灾群众,从失能老人到7个月大的婴儿,每个人的需求都被细心呵护。
“这里处处是温暖。”
8月2日下午,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兴隆第二中学安置点的院子里。来自响水湖村的村民王秀梅正带着三个外孙女在树荫下玩耍。两个稍大点的外孙女摘了朵野花,逗着刚满一周岁的妹妹。孩子们天真的笑声,让人几乎忘记了几天前那场可怕的洪水。
“那顿饭吃得格外香!”王秀梅红着眼眶回忆7月31日刚到安置点的情景。洪水来临时,她和女儿带着三个外孙女仓皇逃到山上。等洪水退后回家,发现房子周围已经被冲成了孤岛。“水窖、果窖全被冲毁了,粮食也没了,孩子们饿得直哭。”说到这里,她的声音有些哽咽,“空投的食物就在眼前,可洪水太急,我们根本过不去。”
7月31日,救援人员赶来了。他们先小心翼翼地抱出三个孩子,又折返接应大人。“到了安置点,热气腾腾的饭菜已经准备好了。”王秀梅说,“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的心才真正放下来。”
在宿舍楼的水房里,77岁的张素芝正在洗头。温热的水流冲走了连日来的疲惫,也冲淡了老人心中的阴霾。“活了大半辈子,哪想过会遭这么大的灾。”她一边擦头发一边说,“更没想到政府把我们安置得这么好。热水随时都有,饭菜顿顿热乎,这心里咋能不暖啊。”同屋的三位乡亲也跟着点头,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三姐,你就放心吧!”朱家沟村的王金柱坐在宿舍楼前的台阶上,通过手机跟三姐视频。屏幕那头的三姐满脸担忧,王金柱却笑着说:“这儿比家里还好呢!有热水有热饭,晚上睡觉都踏实。”挂断电话后,他告诉记者,家里粮食还够吃,就是缺水,11口人挤在一起,渴了就用雨水熬点米汤喝。“现在好了,一日三餐都有人管,还有医生随时给看病。”
“安置点的周到,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在兴隆第二中学食堂的后厨,厨师们正在准备晚餐。墙上的菜单写得清清楚楚:8月2日早餐:大米绿豆粥、肉饼、葱花饼、鸡蛋;午餐:大米饭、炖肉、西红柿炖豆腐、芹菜炒肉;晚餐:大米饭、乱炖、豆豉白菜炒肉、肉末蒸蛋、绿豆汤。
“领导特意交代,这几天大家都上火,辣菜一定要少做。”国青芳一边整理餐具一边说,“老人和孩子多,饭菜要做得软烂些。”她翻开手中的菜单,上面详细记录着一周的食谱,几乎每天都不重样。
安置点的医务室里,来自兴隆中心卫生院的医生杨晓燕正在给一位老人检查眼睛。“您这是结膜炎,我给您开点眼药水,每天滴三次。”她轻声细语地嘱咐着。这时,又一位村民推门进来:“大夫,我胃有点疼,还恶心头晕。”杨晓燕立即起身,仔细询问症状,测量血压,最后开出了对症的药物。
“我们每天要巡房两次,重点关照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杨晓燕告诉记者,医务室24小时有人值班,配备了50多种常用药品和急救设备。除了日常诊疗,他们还要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状态。“很多人受到了洪水的惊吓,需要心理疏导。”
在物资发放处,工作人员正在给一位失能老人准备纸尿裤和隔尿垫,旁边的桌子上,几个孩子正围在一起玩新领到的拼图和图画书,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我们特别注重细节。”安置点负责人李洋毅沙哑着嗓子说。这位90后的年轻干部已经连续工作五天,浑身疼,嗓子哑得几乎说不出话,只能靠止疼药缓解不适。两台车泡在水里都没顾上看,中间回家睡了三个小时就往回赶。他指着墙上的值班表说:“综合协调组的灯经常亮到深夜,服务保障组的工作人员每天要走几万步。”
李洋毅告诉记者,安置点组建了四个工作组:综合协调组负责统筹安排,医疗卫生组保障群众健康,应急处置组应对突发情况,服务保障组确保日常生活。“我们要用最细致的服务,给受灾群众撑起一个临时的‘家’。”
“一言一行里的双向奔赴。”
63岁的毛书芳坐在床边,轻轻摇晃着怀中的婴儿。7个月大的孙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奶奶怀里甜甜地笑着。大孙女跑出去和别的孩子玩了,邻床的丈夫正在休息。他们是7月30日从杨家台转移过来的。
“29日晚上接到通知,说第二天早上7点集合转移。”毛书芳回忆,“我们连夜收拾行李,30日早上5点就到村部等着了。”在救援人员的护送下,经过6个小时的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安置点。“刚分好房间,工作人员就送来了热乎乎的盒饭。”毛书芳说,“这是洪水过后,我们吃得最安稳的一顿饭。”
尽管工作人员一再强调以户为单位分配房间,但毛书芳还是主动提出和邻居翟庭燕母子拼住。“省出一个房间,就能多安置一家人。”她说。现在,床铺上铺着崭新的被褥,床下放着干净的脸盆和毛巾,24小时都有热水供应。“连孩子的尿不湿都有人送,这心啊,一下子就踏实了。”
在水房里,王春红正用力拧干拖把。这位来自朱家沟村的妇女自从来到安置点,就闲不住。“在食堂看见地上有点菜汤,工作人员立马就蹲下来擦,怕我们滑倒。”她说,“我看着心疼,就想着帮他们分担点。”现在,王春红不仅把自己的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主动承担了走廊和厕所的清洁工作。“闲着也是闲着,干点活心里踏实。”
夜幕降临,安置点渐渐安静下来。孩子们结束了一天的嬉戏,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房前乘凉聊天。医务室的灯依然亮着,食堂的工作人员正在准备明天的早餐,救护车随时待命,公安、消防人员24小时备勤……在这片被洪水惊扰的土地上,这座临时安置点正用千万个细心的瞬间,编织成一张温暖的网,治愈每一颗受惊的心灵,抚平每一道创伤。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