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变“享老” 托起幸福夕阳红
2025-08-27   10时37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 张楠 管陈子

夕阳余晖洒满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的街角,几位银发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手里忙着编织手套,嘴里唠着家常,笑声顺着晚风飘得很远——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寻常的一幕,也蕴藏着这座城市对“老有颐养”的温柔注解。

养老,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词汇。它关乎每个家庭的柴米油盐,连着社会和谐的神经末梢,更是衡量民生温度的重要标尺。

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他指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这不仅是对养老工作的深切嘱托,更为我市乃至全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点亮了前行的灯塔。

殷殷关怀,暖人心田;谆谆嘱托,催人奋进。

从社区里互助养老的暖人身影,到全市养老服务网络的精细化铺展;从居家养老的规范便捷,到机构养老的专业贴心,再到医养康养融合的创新实践……四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视察承德重要讲话精神,周密部署,将养老服务捧在手里、放在心头,以“政策筑基、产业破题、供需适配、创新赋能”的四维联动思路,持续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养老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如今,这座城市正用越来越多的贴心举措,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意,照进每个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让民生画卷在“老有颐养”的底色上,愈发厚重绵长。

从“兜底服务”到“普惠覆盖”—— 全面织密保障网让养老更有温度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小广场上已热闹起来。65岁的杨炳琴正带着老人们练习八段锦,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不远处,几名志愿者正忙着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水,水桶碰撞的叮当声与爽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

“总书记来那年我61岁,他说我是‘老年中的年轻人’,这话我记到现在!”说起以往,杨炳琴的语气里满是自豪。杨炳琴是社区志愿服务队的“老队员”。滨河社区志愿服务队起步于2012年,最初仅有48名成员,如今,志愿服务队已壮大到228人,其中老年志愿者89人,组建了4支专项队伍,涵盖党员志愿者、退休干部、热心居民等群体。志愿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助老,拓展到环境整治、健康讲座、文体教学等多个领域,社区角落总有“红马甲”的身影……

走进滨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理疗室里有老人在做康复,书画室中笔墨飘香,老年食堂飘出饭菜香……这里不仅是居家养老中心,更是老人们的“快乐老家”,书法班、绘画班、声乐班、京剧班等一应俱全。

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养老服务的温馨场景,如今已遍布全市各个社区。

四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水平稳步提升,在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康养融合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连续四年组织实施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实现9个涉农县(市、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建成150个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00余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167家乡镇级农村孝老食堂。

仅今年上半年,我市就争取上级扶持资金963万元,实施改造提升项目6个,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功能不断完善;通过积极跑办,争取助餐补贴资金172.5万元,着力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能力,新增助餐服务6.9万人次;大力推广滨河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全市为老服务志愿者新增1000余人,累计存储服务时长4.2万小时,较去年底增加3000余小时。

从设施完善到服务提质,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参与,四年间,这座城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的承诺。

从“路径依赖”到“主动对接”——全域发力搭“暖巢”让产业更富活力

在双滦区万家祥和康养城,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活动室里,20多位老人各得其乐,有的跟着生活管家学做手工,彩纸翻飞间叠出精巧的纸鸢;有的围坐在一起唱红歌,歌声里满是幸福。

“夏秋在承德住,冬天去海南,这日子美着呢!”北京老人徐阿姨说。自2022年开启“候鸟式”生活以来,她和老伴儿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半个家。

康养城总经理陈雪算着账:“今年新增了100多间养老用房,来的老人里八成以上是京津的,短住一周、长住四个月的都有,夏天院子里满是说京津话的老人。”

在承德市区,寿康康养中心的适老化走廊里,82岁的北京老人潘大爷正跟着护工慢慢散步。“之前在平谷找养老机构,要么缺专业医护,要么费用太高。”女儿潘淑君守在一旁,语气里满是踏实,“来这儿后,医生每周定期巡诊,床头就有呼叫器,父亲现在每天能走两圈,气色好多了。”更让她省心的是,京津冀异地就医“一卡通行”后,父亲拿药、检查直接刷医保卡报销,“同等标准的服务,每月费用不到北京的一半,比同等级机构能少花1万元,跨城养老比想象中方便得多。”

这样的场景,在承德全域多点开花。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依托坝上草原生态,打造的“草原康养驿站”,每到夏季就迎来数十位京津老人,白天在草原上散步,傍晚围坐看晚霞;隆化县茅荆坝镇的凤凰谷森林温泉小镇则成了“常住型”老人的心头好;承德县博爱颐园养老中心里,来自天津的张阿姨正在做艾灸,“这儿把养老和中医结合得紧,住着比在城里舒心。”

从旅居康养城到森林温泉小镇,从医养结合中心到生态康养基地,如今的承德,正以全域布局的姿态,打破单一区域发展“路径依赖”,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持续深化京津承合作交流,与京津民政部门及街道签订10个养老合作框架协议,争列环京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项目14个。率先出台“一揽子”支持京津老年人跨城养老的政策举措,创新提出京津老人免费游景区、坐公交、享受异地康养补贴等政策,开展“乐享承德”康养进京津社区系列活动30余场,主动承接京津养老功能疏解。

这座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京津老人心中“养老的第二故乡”。

全域承接的底气,来自实打实的“组合拳”。近三年来,我市高标准绘就《康养产业链图谱》,聚焦“康养+旅居”“康养+医疗”等9大领域,推动143个文旅康养项目落地,从市区到县域,康养设施星罗棋布。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各类养老机构132家、医养结合机构25家,公建民营模式让5家公办养老机构“焕新”,12个高端项目落地新增床位2400张,19个重点在建项目总投资12.95亿元,未来将再添4624张床位。

政策上的“诚意”更暖了老人心。对来承开设分支机构的京津养老机构,我市给出“民用价”水电气热、税费减免、建设运营补贴等“礼包”;2023年与京津民政部门签下10个养老合作协议,去年又推出《加快推进京津承跨城养老工作若干政策措施》,京津6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体验重点养老机构3~5天、重点景区免门票……从设施到服务,从政策到情怀,承德正以全域之力,把“承接养老功能疏解”的文章写得扎实又暖心,让更多京津老人在青山绿水中,安享“暖巢”里的幸福晚年。

从“基本满足”到“品质养老”——精耕养老服务让晚年生活更有滋味

兴隆县塔前村的“幸福大食堂”里,蒸汽正裹着肉香往鼻子里钻。二十多位老人围坐在餐桌旁,村民王富夹起一块炖得软烂的鱼肉开心地说:“现在顿顿都是热乎饭,不用刷碗不说,还能跟老伙计唠嗑!”

这个让老人乐呵的食堂,是塔前村破解留守老人吃饭难的巧办法。村里青壮年多在外务工,老人做饭凑合成常态。去年村里建起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每天花10块钱管三餐,特困户免费,菜谱天天换样,全按老人牙口和营养需求来。40人的志愿服务队更贴心,遇着行动不便的老人,端饭送菜还捎带帮着量血压。

食堂不只暖了老人胃,更聚了人心。二层的活动室里,老人们凑在一起打扑克、写毛笔字;三层洗浴区配了防滑凳,电梯直上直下。在北京工作的赵女士特意回村体验:“以前总惦记爸妈吃得好不好,现在看他们在食堂吃饭香,有人陪着说笑,我这心彻底放下来了。”

这样的暖心事,在承德已成常态。围绕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我市先试点再铺开,如今所有县(市、区)都织密了这张“养老网”,按照“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的路子,80%以上乡镇都建起食堂,覆盖一半多行政村,让更多老人吃上热乎饭。

与乡村相比,城里老人的居家日子,也愈发舒心。双桥区陕西营小区87岁的陈奶奶家,最近添了“新帮手”:马桶边装了扶手,洗澡地铺了防滑胶,床边加了护栏。“以前上厕所蹲不下,洗澡怕打滑,现在在家走得踏实!”陈奶奶摸着扶手笑。

从防撞条到自动感应灯,改造清单细致得很,分散供养的特困老人、城乡低保里的高龄失能老人等,都能申请改造,工作人员逐户查勘定方案,把房子改成“安全屋”。

承德的养老服务,有的不只是食堂饭菜的热乎气、家里扶手的暖人心,更有养老人才队伍从“能照顾”到“善照护”的持续升级。

万家祥和康养城的吕双雪,是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第一届学生。“在学校学了老年康复、活动策划,毕业就上了岗。”吕双雪说,看着来承德养老的北京老人越来越多,更觉得选对了路。

为了能稳稳托住老人的晚年,我市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承德护理职业学院专门开设了养老服务、老年保健相关专业,承德护理职业学院还成为首批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课堂上老师带着学老年心理,实训时手把手教翻身喂饭,一批批像吕双雪这样的年轻人,投入到养老服务里。全市持证护理员达到872人,持证上岗率达到72%。

靠着“政策领航、项目强链、服务提质”,我市养老产业逐步实现从“基本满足”到“品质养老”的转变。居家层面有适老化改造筑牢底线,社区层面有食堂、活动室提供便利,机构层面有专业护理员开展照护。几年来,实施“2671”工程,全市180个社区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08个,实现服务设施社区、服务生活小区“双覆盖”,全部具备六项基本功能、七项助服务内容,累计助餐超50万人次,搭建统一视频监控平台,老年公益互助志愿服务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连续五年实施养老服务民生工程,完成1.2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着力推进医中办养、养中办医、签约合作式的医养结合模式,守护夕阳“医”路同行。

牢记嘱托,笃行不怠。承德始终锚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目标,用政策的温度、产业的活力、服务的精度,让“养老”真正迈向“享老”,一幅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幸福图景正照进现实。

■记者手记

老有所养,是千万家庭心心念念的“家事”,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的“国之大事”。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时留下的殷殷嘱托仍在耳畔:“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如何让养老成为暖心事,让老年人的日子更有滋味?承德始终在行动。

锚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精神的落地生根,我市以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为试点,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的“承德路径”。坚持“政策筑基、产业破题、供需适配、创新赋能”四维联动工作思路,努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承接京津养老功能疏解,全面提升全市养老服务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养老服务,“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正化为一幅幅现实的幸福图景。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