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乔溪
游客在承德博物馆“魔墙”前与文物互动。 本网记者 王海琦 摄
8月的承德,气候宜人。
走进古迹与山峦环抱着的承德博物馆,现代建筑的大气简约与历史的古朴厚重感迎面而来。人们在一幅自然与现实融合一体的绝美画卷里叩问历史的脉搏,探寻文物中蕴藏着的文化密码。
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承德博物馆时指出:“承德见证了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时刻,汉藏满蒙等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我们的祖先在中华民族的进步过程中、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政治智慧、做了哪些事情,我们要深入了解。”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我市矢志不渝地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承德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历史上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互相交融的地带。走进承德博物馆,仿佛翻开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历代帝王为实现天下一统、民族大团结的“野心”。
在《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厅,三面铜铸墙面古典庄重,万里长城景致、清帝北巡等重大历史事件跃然墙上。在展厅的中心位置,一座体积宏大、工艺精良的“清紫檀木座铜胎珐琅塔”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座珍贵的万寿塔,见证了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禅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佳话,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20年,这一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文物不语,却承载着历史的辉煌。在当下如何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博物馆恒久不变的课题。2022年9月,在承德博物馆的基础上,我市将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文物档案馆、文物信息中心等单位合并,共同组建了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
2024年5月,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晋升“一级”行列,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一批批精品原创主题展览也随之不断涌现。
形态各异的蟠龙纹、应龙纹、螭龙纹、团龙纹以及寓意吉祥的龙凤双喜纹、苍龙训子纹、鱼化龙纹等向公众展示着清代龙纹艺术……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策划的《辰龙献瑞——避暑山庄龙纹艺术特展》遴选出带有龙纹的各类文物73件,将清宫严格的等级制度与文物的精美华贵相呼应。展出期间,观众穿越时空,感受清宫文化习俗,盖章互动、打卡拍照。
正在展出中的《福祉无疆——宫藏里的吉祥万象》,95%展品为珍贵文物,部分文物体量大、等级高,是首次与公众见面。该展通过“神话瑞象”“佛教祥纹”“谐音寓吉”“自然祥瑞”四个单元向公众展示清朝帝王如何借用多样的纹饰表达对福寿安康、天下太平的期盼。
《辰龙献瑞——避暑山庄龙纹艺术特展》与《福祉无疆——宫藏里的吉祥万象》两项原创展览分别获评“2024年度河北省精品原创展览”和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之河北篇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2024年9月,承德博物馆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继新说,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平台,应该让文化资源相互交流碰撞,这样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清铜鎏金山羊表、清铜鎏金乌木洋人打钟等来自国内外的钟表既彰显了古代匠人的卓越智慧,也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辉煌历程。5月18日,由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和呼和浩特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共同主办的《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在呼和浩特博物院开幕,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参观。该展是继2022年在北京故宫、2024年在承德避暑山庄展出后,首次在外展出。
如何守护历史根脉,赓续文化薪火,真正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是责任也是课题。
今年以来,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已联合10余所大中小学开展“文化自信扬国粹”“探寻文化瑰宝”等主题研学及传统文化活动40余场,并创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活动3次。推出13个数字展厅及23期“假如文物会说话”精品节目,实现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同时,《避暑山庄博物院文集》《清宫史研究(第十四辑)》等深挖历史文化研究的书籍相继出版。成功引进《年画中的移民之路》等优质外展2个,并组织文物参加广东、南通、海安等地重要展览。初步构建起“融汇创新”与“辐射传播”协同机制,通过内外联动,向全国介绍承德,让承德走向全国。
■记者手记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紫塞大地上,历史遗珍、自然瑰宝与红色印记星罗棋布,无声诉说着悠远的历史文脉,深刻昭示着承德在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贡献。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挖掘民族团结内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展示工作,传承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古老文物焕发时代新貌,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责。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