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王海琦 摄
本网记者 邵阳 胡杨
漫步在承德避暑山庄,蜿蜒的宫墙、典雅的园林、古朴的建筑,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这里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更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历程的珍贵见证。
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承德避暑山庄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如今,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再看承德避暑山庄,这里的文物保护工作正发生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变化。
夏日的避暑山庄,草木葱茏,坐落其中的文津阁正经历着一场精心的“呵护”。工人们专注地对假山开展“归安”作业,那些因岁月侵蚀而歪闪、位移的假山石,在他们手中被小心翼翼地归位,重现昔日精巧布局。部分缺失和受损严重的区域,正在进行“补配”工作。工匠们依照原始工艺与材料特性,精心挑选适配石材,细致雕琢,力求新补配的部分与原有假山浑然一体。
负责此次修缮的文保公司项目负责人指着归位后的一块假山石介绍:“文津阁的假山是清代园林叠山艺术的经典之作,每一块石材的位置、纹理都承载着历史信息。我们团队进场后先做了三个月的‘体检’,逐块记录石头状态,连石缝里的草木都做了保护性清理。”
谈及“补配”工作的难点,他说:“最难的是‘修旧如旧’的尺度把握。比如这块缺失了一角的黄石,我们从承德县找到纹理、密度相近的原料,又请有经验的老石匠用传统錾子手工雕琢,才达到现在的效果。”他还强调,团队全程遵循“最小干预”原则,“能加固的绝不替换,能修补的绝不重做,就是为了让后人看到的不仅是修复后的景观,更是它真实的历史年轮。”
承德避暑山庄的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一山一水,凝结了几百年的匠心工艺,与其说更好地保护它们,不如说应该更好地去传承它们。2021年以来,承德市避暑山庄文物保护工作已逐渐向预防性保护和科技保护方向推进,把传统古建筑“身上”可能出现的病害,以预防手段进行保护,延长其寿命,而不是等它已经出现损坏了再去修缮。对于一些石质文物、彩画、壁画等复杂方面就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化学手段等方式进行修复。
日前,避暑山庄六和塔的周身被层层脚手架环绕,钢管基座与防护网在阳光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像给古塔披上了一件临时的“保护衣”。脚手架的间隙里,塔周的铃铛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叮当悦耳的声响。据了解,现在塔身周围的石构件修复工作再有一周就进行收尾,未来一个月的时间会逐步拆除脚手架。
负责此次修缮工程的工程师介绍:“六和塔采用的岩石长期暴露在室外,风化开裂是老大难问题。我们通过数字化技术扫描记录岩石的每一处裂缝,再通过材料数据库匹配出与岩石成分接近的填缝剂进行修补。”谈及壁画修复,他指向塔内的数字化检测设备,“石刻壁画与木雕笔画一样,颜料的稳定性是核心,我们通过数字化技术分析出原始矿物颜料的成分,再到实验室中反复试验取色,最后在提前做好的‘地仗’上进行补色,不仅颜色匹配度达95%以上,远观基本一致,还能抵抗氧化,保存更持久。”目前,塔内第七层壁画已完成基础修复,连颜料层下的细微裂隙都通过相关科技提前排查加固。
塔内,修复人员正操作着分析仪,屏幕上显示出补色区域与原始壁画的色差数据,他们用特制毛刷蘸取复刻矿物颜料,在壁画残缺处精准补色。
如果说工匠们以科技技艺守护文物的“形与魂”,那么现代管理手段则为文保工作筑牢了“智慧防线”。为实现文物保护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市文物局创新建立了网络文保工程管理平台,将文物的基本信息监测录入、保养修复计划发布、重点项目库动态更新等全流程纳入数字化管理,让每一处文物的“健康档案”可查可溯,让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在守护历史中实现了深度融合。
文物保护是“留根”,更是“护魂”。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让“留根”更精准,让“护魂”更深远。
■记者手记:
承德避暑山庄,这座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标识。其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亲切关怀,山高水长;殷殷嘱托,重若千钧。我们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共同守护承德避暑山庄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撑,让子孙后代能够领略到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