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书记带领乡亲“拼”出好日子——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范振喜
2025-07-22   09时45分 浏览次数:

工作中的范振喜(中)。 (资料片)

本网记者 王畅

“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计较个人得失,维护党的利益,爱护人民群众,胜似爱护自己。”这是范振喜在入党申请书里,向党表明的初心。这份初心矢志不渝。

范振喜担任滦平县周台子村党组织书记39年,与白血病抗争33年,凭着“就是拼了命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为老百姓做的一件件好事实事,燕山为证,滦河可鉴,其敬业奉献的品质照亮紫塞大地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承德人的心灵!

他带领全体党员,团结广大村民,不畏惧困难、压力、挑战和风险,立足村情,谋改变、求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将地处冀北贫困山区两山夹一沟的周台子村,建成了拥有各类资产10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1万元的富裕新农村。

“这个支书没白选!”

1987年,范振喜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周台子村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面对“穷、散、乱、差”的村情、“三破一废”的村部,他下定决心:干,就得豁出个儿来,说什么也得干好!

“要改变贫穷的面貌,就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就必须兴办起村里的企业。”认准这一条路,范振喜“大义灭亲”,首先拿自己亲二哥“开刀”,硬是把他承包的矿点收归集体经营,为此兄弟间翻了脸、断了情。正是这种大公无私的抉择与付出,才为周台子村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之后,他与村“两委”班子确定了“固农强工、兴三产、促文明”的发展思路,带领大伙栽果树、垒大坝、扩稻田、翻盖学校、修整村里街道;恢复起停产多年的砖瓦厂,翻建了米面加工厂,建起了草片厂、浴盆厂和供销联社周台子分社。

几年下来,村貌变了、村风新了,虽然吃尽了苦头,却顺了民心,村班子威信也树立了起来。村民们都说:“这个支书没白选!”

“趁活着多给老百姓干点事!”

正当范振喜领着大伙铆足了劲儿往前奔的时候,灾难却降到他的头上。1991年,为村办企业外出考察项目时,他不小心接触了有毒化学原料,患上白血病。在绝望之际,乡亲们纷纷站了出来:“范振喜是为我们累病的,村里不能没有范振喜,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救他!”大家纷纷自愿捐款,短短的五六天时间就凑够10万元。他二哥也一同到北京医院,给他抽取骨髓做了移植手术,总算保住了命。范振喜发誓:我的命是乡亲们给的,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要拼命为父老乡亲贡献出最后一份力量。

经过140多天的治疗,范振喜身体刚恢复一点儿,就提前出院回到村里,不顾医生“静养三年”的嘱咐,又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

1995年,范振喜作出一个大胆决定,依托收回他二哥那个矿,建铁选厂。然而抖落出村里所有的家底,资金仍缺口70多万元。他提议向村民借,并承诺:赚了是大伙的,赔了村干部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还,绝不让百姓受损失。就这样,他走东家串西家,跑了半个月,终于筹齐了款,把厂子建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厂当年就收回了投资,把借村民的70万元连本带息全部还给了大家。随后村里又相继建起烧结厂、养猪场等多个村办企业,蓄积了发展的后劲。

2003年,坐落在周台子村的国有铁选企业改制,组建承德启星矿业公司。当时就有人找到范振喜说:“钱由我们出,你个人出个名,把公司买下来,所获得的利润平分。”这个诱惑是巨大的,每年至少得分两三千万元,用不了三年五载就成亿万富翁了。但范振喜想的是:如果只图个人有钱,大家不就白信任我了吗?抱定只为大家好这样的信念,他和村“两委”班子决定收购启星矿业,为村集体挣钱。

从2004年初到2005年5月,村里分期分批共筹款1.3亿元,最终以原始股金10—15倍的价格收购了该企业的全部股份。通过改善经营,加强管理,又赶上行情好,企业实现连年盈利。历经八年半的时间,创造了近三亿元税收,村集体也有几亿元的纯收入。2013年,范振喜敏锐地意识到,单纯依靠铁矿业发展难以持久。他多次组织村“两委”班子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之后作出决定:把启星矿业转让出去!

最终该企业以较好的价格成功拍卖。靠着这笔收入,村集体实现了多元投资、多产融合的良好发展势头。

党的十八大之后,范振喜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2014年,周台子村被中组部、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基地紧跟时代步伐拓展培训业务,11年来,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600多次,培训人才6万多人次,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范振喜说:“周台子村借助培训基地优势,带领学员到大贵口村、古城川村、花海小镇等实践点研学考察,到避暑山庄、金山岭长城等地感受承德魅力,让更多人走进承德、了解承德。”

2023年,他带着乡亲们建立农副产品展销中心,积极谋划养老康养、普通话文创等新产业。同一年,周台子村与河北冀龙无人机飞行基地合作,建设集产品研发制造、展销服务、研学培训于一体的无人机产业园区。

“这几年,村里通过土地流转、校企合作等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打响‘绿色周台子’品牌,村民收入提高了不少。”范振喜说,“我们村种植的羊肚菌,每个大棚生产1000斤左右,一斤80元左右,每个大棚一年收益都在5万元以上。”

“共产党员就要千方百计地为百姓谋幸福!”

2002年,周台子村实施村庄改旧建新工程。当时,村里年纯收入不足200万元,这对耗资巨大的新民居工程来说差距甚远。对此,范振喜提议:“边挣钱边改造,边投入边建设。一年不成干五年,五年不成干十年,十年不成干二十年。”为了不让村民吃亏,村里先后3次调整补偿方案,到最后,平均每口人补助1.35万元,每户补助宅基地款3万元,地面附着物合理作价。

历经整整十年,先后投资近5亿元,终于把分散在7个自然村的700多户,全部集中到中心村,住上了楼房,在山区农村创造性地实现了一家三代各有所居的居住方式。村里配套建有科技中心、文化广场、水上公园等公共设施,为大家生活、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在此基础上,周台子村率先在冀北山区农村实现集体养老,7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入住老年服务中心。现如今,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300元、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500元、百岁老人每月1000元。老年人都自豪地说:“这个集体养老搞得好,有范振喜这样的村党支部书记我们越来越幸福!”

早在1988年,周台子村集体经济刚有盈利时,就翻建了小学。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小学和幼儿园都搬进了新楼;199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多年来,村里还一直为考上大专以上的学生发放助学金。

周台子村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成立了“三新艺术”演出团队,自编自演秧歌、歌曲等文艺节目,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并在多届河北省农民运动会秧歌大赛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还承办了河北省健身操舞蹈大赛。2016年,村艺术团队到香港进行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中央电视台还来村里录制了《与您相约》《快乐戏园》等节目。村里建了“家风馆”,每年开展“五好家庭”“十佳好婆媳”评选,表彰孝老敬亲的典型,弘扬“孝德文化”,倡导大家摒弃陋习、传承文明。幸福不忘报党恩、富裕不忘回馈社会,无论是国家发生重大灾害,还是当地群众生活有困难,村民都会伸出援手、捐款捐物。2008年汶川地区发生地震,范振喜和全家人带头捐款,全体党员、村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仅仅1天时间,就为灾区人民捐款100多万元。

范振喜说:“农村就应该擦亮绿的底色,增强持续发展的底气。”为此,周台子村实施生态治理工程,投入8000多万元让矿山披绿,山体绿化率达到85%;清理河道、整修护村护地大坝,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范振喜每天要服用几十种药物,与干眼症、脑梗塞、严重失眠等多种疾病作顽强抗争,先后六次昏倒在工作岗位上,五次接到医院“病危”通知,但每一次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范振喜经历村里13次换届选举,每届都是当选连任。他说:“这是多么大的信任,真正的信任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面对很多次升迁的机会,他都选择了留下,因为他离不开家乡这片热土,离不开生死与共的父老乡亲。他总结多年来的心得:没有任何根基,比扎根于百姓更坚实;没有任何力量,比得到群众拥护更有力;没有任何荣誉,比赢得民心更珍贵。

周台子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荣誉称号。2024年,关于周台子村“凝聚‘四力’厚植乡风文明新沃土”的报道,成功申报了人民网“乡村振兴创新案例”。

范振喜不仅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还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连续两届被国家监察委员会聘为特约监察员,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全国道德模范”等30多项国家、省部级荣誉;范振喜家庭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文明家庭;他的事迹被中组部、省委组织部拍成《用生命创造辉煌》《拼了命富百姓》等6部电教片;中央党校称“范振喜精神”代表新时代中国农民精神;以他为原型拍摄的影片《咱们是亲人》在全国上映。2024年,他入选中组部“优秀共产党员榜样人物”。

范振喜谈及周台子村的未来说:“在今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会求真务实,看准事、铆准劲,一个一个往前奔。”

铁一般的意志扛千钧,山一样的脊梁顶风雪,海一般的情怀润乡土。新时代“农民铁人”,在敬业奉献的人生路上继续击鼓催征、勇毅前行!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