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铺就品质之路——记2025年“承德大工匠”、承德乾隆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王士敏
2025-05-07   09时29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 徐微微

走进酿酒车间,浓郁醇厚的酒香扑面而来,仿佛是历史的呼吸。承德乾隆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王士敏穿梭其中,目光专注。他深知,这每一滴酒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传统技艺的精髓。从原料的精心挑选,到制曲、发酵、蒸馏,再到陈酿、勾调,他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

王士敏与酿酒的缘分,仿佛是早已写就的诗篇。1992年,年轻的他踏入承德乾隆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一名化验员做起,自此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板城烧锅酒传统五甑酿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传承近300年,而王士敏,便是这古老技艺的忠实守护者与传承人。

在中国白酒的版图中,按照产区来划分,优质产酒区在川贵地区、两淮地区。因为地理气候特征,酒圈里一直就有北方不能出好酒的说法。“我心中一直憋着一股劲,要改变大家对北方酒的认知!”王士敏说。

几十年来,王士敏致力于提升白酒品质,在传统五甑酿造技艺的基础上,他大胆创新,引入现代生物技术,结合传统五行学说,整理总结出了“五行酿酒理论”。在他的指导下,板城自酿酒实现了质的飞跃。而“五行酿酒理论”在中国白酒中独树一帜,其成果“一种多甑工艺白酒的酿造方法”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在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申报了4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他先后主持研发了上百个单品,每年对酒体进行升级,产品庞杂之后,不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牵扯了大量的精力。“攥紧拳头才能更有力。”王士敏坚定地说。为了梳理精简酒体和产品,王士敏带领技术团队奋战半年,平均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最终实现了酒体瘦身55%,形成了现在的板城龙印和板城烧锅酒两大系列、五大核心单品的整体格局。2022年,五大核心单品销售量均超过1亿元。

创新求实、敢想敢做是王士敏无往不胜的法宝。为了解决夏季低温入窖问题,他想出了在摊凉设备上加装制冷设备,用给糟醅“吹空调”的方式降温。在设备制作过程中,如何测量有效风力大小难住了技术人员。王士敏在现场看了之后说:“买个风车试试。”谁都没有想到一个玩具风车竟然真的解决了难题。设备取得了成功,糟醅入窖温度降低了4-6摄氏度,达到了夏季低温入池的参数标准,避免了夏季生产“掉排”。这一科研成果也成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

在王士敏的心中,酿酒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他始终坚守着精益求精、执着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将每一瓶酒都视为自己的作品,用心去雕琢,用爱去呵护。

为了确保每一瓶酒的品质,王士敏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他深入车间,检查原料的质量、监督发酵的过程、品尝酒的口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品质的细节。他说:“品质是企业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瑕疵。”

“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是我们酿酒人的根,不能丢。”不仅自己潜心钻研传统技艺,他还积极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的酿酒师,通过“新型学徒制”培训,让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公司国家级评委由2人增加到6人、省级评委从7人增加至12人,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酿酒人才脱颖而出,成了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继承了王士敏的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还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王士敏依然坚守在酿酒一线,用他的匠心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酿酒传奇。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价值,看到了创新精神的勇气与力量,更看到了工匠精神的坚守与传承。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