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25年“承德工匠”、河北金风电控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专责卢正卿
本网记者 李亚冰
在广袤无垠的风电场中,巨大的风机叶片迎着风缓缓转动,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清洁电能。在这看似静谧而又充满力量的场景背后,有着无数风电人的默默付出与不懈探索。河北金风电控设备有限公司的技术专责卢正卿,就是其中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破局者”。他用智慧和汗水,在风电技术领域披荆斩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行业难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自2016年踏入河北金风电控设备有限公司,卢正卿便一头扎进了新能源风力发电机组的技术领域。从检修、维修到技改,从工装设计到解决方案编写,他始终积极主动地深耕一线制造服务技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他就像一块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海绵,主动收集各种风电机组资料,白天在现场验证理论知识,夜晚则挑灯总结经验,将每一次实践都转化为宝贵的财富。
在风电行业,高强度螺栓断裂问题曾是困扰众多从业者的“顽疾”。风电市场为保证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和连接部位强度,普遍采用合金钢材质、抗拉强度和硬度较高的10.9级高强度螺栓。然而,在复杂的受力环境下,这些螺栓常常出现断裂、烧死等状况。断裂位置难以判断,加上机组处于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作业空间狭窄、风险极高,使得风电断裂螺栓取出技术成为行业难题。若不及时修复,不仅会给机组运行带来巨大隐患,还会造成严重的发电量损失。
2017年,卢正卿决心向这一难题发起挑战。他独自踏上了充满艰辛的试验之路,绘图设计、校核新工具和新工装,编写、优化操作工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技术研究和计算。
“那段时间,天南海北的出差成了我的生活常态。”无论是机组内50多摄氏度的高温,还是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都没能阻挡卢正卿前进的脚步。他孤身奋斗在现场一线,详细了解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施工工艺和材料力学性能,不断试验、优化工装、设备与工艺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努力,他成功突破了风机运行的断栓取出技术,当年就恢复了13台断栓机组。
这一成果不仅让卢正卿荣获河北金风电控设备有限公司和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风电产业集团授予的“操作能手”称号,更重要的是,该技术经过不断优化创新走向成熟,成为公司风机维修的专项业务。截至目前,累计取出断丝1200多颗,恢复机组300多台,为公司创造经济收入800多万元,为业主挽回电量损失上亿元。
卢正卿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内蒙古某风电场某机型风力发电机组进入轮毂的方式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工作人员检修时需从机舱天窗登上轮毂上端,在无可靠防护的情况下,面向轮毂背对高空进行作业,尤其是在恶劣天气,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高空坠落事故。这一问题多年来严重影响风电场正常运行,业主对此束手无策、焦急万分。
得知情况后,卢正卿迅速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行动起来。连续两个多月,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收集资料、设计样机3D模型、进行结构仿真校核、绘制制造图纸,与业主沟通需求、组织研讨施工方案并不断优化细节。完成前期设计开发工作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投身一线,指导监督模具制造、产品投产,参与样机安装、实验和调试,积极处理技术问题,根据业主建议完善方案。最终,他不负众望,当年完成装机34台,实现销售收益170多万元,为业主挽回发电量损失近千万元。
多年来,卢正卿始终奋战在高温、高寒、荒漠、戈壁等艰苦环境中。他以身作则,坚守岗位,面对项目工作量增加、人员短缺等情况,总是主动带领队伍投身一线施工。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积极参与技术创新与研发,累计工装创新发明上千件。2020年至2023年,他独立研发的“一种散热器密封性与通透性检测装置”“一种减速器拆卸与维修平台”“一种风力发电机复合材料导流罩”先后获得专利授权,并在风机维护维修业务中广泛应用,赢得客户高度认可。
“我不是什么中流砥柱,更不敢成为标杆人物,因为有太多默默无闻的人跟我做着同样的事,甚至比我付出的多得多。”卢正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未来的风电事业征程中,他将继续以创新为帆、以坚守为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领域破浪前行,创造更多辉煌。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