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洒在隆化县七家荒地村的山坡上,村民郝忠海又去自家的山楂林里转了一大圈,20多亩的山楂树9月底已经下树,而且获得了大丰收。郝忠海心里美滋滋地说:“在我们村,不仅山楂能卖个好价钱,山楂叶还有药厂来上门收购,一公斤3元多,一亩地就能多卖四五百块钱,我这20亩地可有10000多元呢!”今年,他早早把山楂树下的垄地清理干净,方便这几天赶个好天气就收摘山楂叶。
提到山楂,可谓是家喻户晓,被承德种植户亲切地称为“致富果”。在承德连绵的山丘上种植着超过32万亩的山楂树,享有“中国山楂之乡”之称的兴隆县,其年产量稳居全国县级首位。但山楂叶的价值,却鲜为人知。
“我们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发现,山楂叶其实蕴藏着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珍贵成分。”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潘海峰教授及其团队揭开了山楂叶的健康密码,点“叶”成金,直接推动了承德山楂“从果实到叶子”的全产业链开发。
长期以来,山楂叶虽蕴含丰富药用价值,却一直被忽视,直至2005年才被《中国药典》收录,但系统性研究和产业应用仍几乎空白。
考虑到山楂在承德的特殊性,2010年,潘海峰教授毅然决定组建起一支跨学科团队,涵盖中药分析、药理毒理、制剂工艺等多个专业方向,以山楂叶为载体深入研究,立志要让山楂叶在中药领域绽放光彩。
在科研的征途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项目立项初期,潘海峰团队面临样本采集难、有效成分波动大、生产工艺不成熟等多重挑战。为建立科学的质量标准,他们历时两年,横跨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四省,采集了300余份样本。天气也成了“拦路虎”:2020年样本活性成分偏高,而2021年又因雨雪频繁导致部分样本成活性分偏低。但他们没有放弃,最终筛选出20批代表性样本,开启了更深入的科研攻坚。
更大的困难出现在山楂叶配方颗粒中试阶段。实验室缺乏中试制粒设备,团队一度陷入“至暗时刻”。潘海峰教授带领团队四处奔走,多方联系企业,最终与神威药业达成合作,解决了产业化关键技术瓶颈。回忆起当初的艰辛,团队成员不胜唏嘘,感慨地表示,“那些深夜讨论、反复试验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最珍贵的记忆。”
为攻克山楂叶配方颗粒物质基础不明、质量控制无标准可依这一关键难题,团队运用植物代谢组学等前沿技术,对不同品种、产地的山楂叶展开系统评价,成功构建起全国领先的山楂叶质量评价体系和山楂叶配方颗粒质量标准。
技术上,创新引入“植物代谢组学”“一测多评”等前沿方法,这些突破不仅破解了行业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也为中药质量控制开拓了全新思路与方法。
在追梦的路上,成功总是垂青于不懈努力的人。
2024年,潘海峰团队凭借“河北特色中药材山楂叶及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十多年来,在科研攻坚的道路上,团队也收获满满: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7篇SCI, 1篇EI,23篇中文核心期刊;制定省级标准1项、市级标准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奖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依托该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科技服务生产,好的科研项目要落到产业上,让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潘海峰团队一直致力于深化产学研合作,该项目成果被15家单位应用和借鉴,科技成果转化综合销售额超1.8亿元,新增利润达到870多万元,显著提升了山楂种植户收入,而且推动山楂实现“从果实到叶子”的全产业链开发。
潘海峰团队对山楂叶的深度研发与转化,是承德市科技创新体系厚积薄发的生动缩影,我市还有31个省级创新人才团队,默默奉献在塞外大地科研一线,他们围绕钒钛新材料、清洁能源、特色农业等全市重点领域靶向攻关,已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24项,成功开发新产品11项,累计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28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智动力”。今年市科技局又筛选14个项目竞争省级科技进步奖,全力助推更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承德落地转化,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动能与核心竞争力,更让科创势能持续转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