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乡村振兴+生态”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国家电投河北公司驻丰宁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纪实
2024-12-2410时13分 浏览次数:


图为帮扶村光伏发电一角。(资料片)

本网讯(记者 李亚冰)“只有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我的帮扶工作才算合格。”这是国家电投河北公司驻丰宁工作队的队员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支工作队担负着丰宁满族自治县老庙营村、岔沟门村帮扶任务,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宣传政策、推进产业、培树新风,通过打造“绿电+乡村振兴+生态”模式,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力量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工作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帮助村集体加大对党员后备力量的培养。

“如今,在国家电投河北公司的帮助下,我们村已发展10来名党员了。”老庙营村村党支部书记孙桂富说,一些致富和务农能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被吸引在党组织周围,为农村党组织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同时,深化老庙营村和岔沟村党支部“五星党支部”标准化成效,突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创新产业链党组织建设,结合帮扶村实际,适应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产业链党组织,构建跨行业、跨地域、强服务的大党建大服务格局,以“红色动能”有效激活乡村振兴经济潜能。

“党旗竖起来,党员聚起来,党支部战斗力强起来,老庙营人心齐了、精气神回来了,在镇上,我们各项工作的出色表现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孙桂富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工作队建立起村企共建共培机制,以党建联建共建为抓手,联合开展党员干部的培养、发展和纳新工作,帮助村集体加大对党员后备力量的培养,加大致富能手到党员到村干部的进阶培养力度和反向致富活力。

聚焦“绿电增收”,以光伏产业增强“造血”能力

自入驻丰宁以来,工作队便深知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而光伏产业是其中的佼佼者。为此,他们充分利用国家电投捐赠的615千瓦村级光伏电站产生的收益,增设光伏运维、场区消缺、场区除草等岗位60余个。

在增设公益性岗位的同时,工作队培养出一支由当地村民组成的光伏运维队伍,他们不仅能够熟练地完成光伏电站的日常运维工作,还能在电站出现故障时迅速响应,确保电站的稳定运行。

户用光伏是实现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工作队的不断宣传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认识到户用光伏的价值,纷纷利用自家屋顶建设户用光伏。

“工作队队员给我讲了户用光伏的政策,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自家屋顶建设光伏电站,没想到几个月的试运营就给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谈起光伏发电,老庙营村村民说。

据统计,在工作队的支持和帮助下,帮扶村已有69户村民利用屋顶建设了户用光伏。光伏电站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还减少了他们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促进了当地能源结构的优化。

立足资源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在产业选择上,工作队精准定位,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苍术和大榛子套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我们邀请专家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其掌握套种技术。”老庙营驻村第一书记李立新介绍,现如今的两个帮扶村,苍术和大榛子套种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除了苍术和大榛子套种技术外,工作队还大力推广山楂大基地项目。他们科学分析调查当地水资源分布情况,组织建设了5处水利配套设施,为山楂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同时,工作队还积极与属地农广校建立联系,邀请专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在定点帮扶村,山楂种植面积已达到700余亩,占全镇种植面积的60%以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养殖业方面,工作队同样不遗余力。“我们通过村情考察和市场调研,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禀赋,大力推动村内养殖产业发展。为养殖户提供政策和技术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岔沟门驻村第一书记赵江力说。

目前,两个定点帮扶村已有7户村民自主经营发展蜂业养殖,16户村民从事肉牛养殖,17户村民从事肉羊养殖,此外还有生猪、肉鸡、肉鸭等养殖项目。这些养殖项目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农民的产业结构,还为他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工作队还充分发挥“人脉”优势,推动定点帮扶村与属地农广校建立联系,为大力推进专业化、标准化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为全面实现农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今后,国家电投河北公司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绿电+乡村振兴+生态”模式为引领,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