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良好的生态资源、风光资源是围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优势所在。
近年来,围绕生态碳汇开发,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深化与北京绿色交易所合作,在林业碳汇交易、绿色投融资等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围场方案,擦亮“塞罕碳谷”金字招牌。
日前,河北围场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暨政银企研对接洽商会在塞罕坝生态馆举办,国家能源局信息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河北省能源局、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及部分金融机构、企业、高校代表及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政银企研”各方齐聚一堂,共同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路径。
会上,围场县政府与塞罕坝生态文明创新研究院、中国银行、河北银行、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了项目签约。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围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县有林面积达到816万亩,活立木蓄积达到3138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位居全省首位。
围绕清洁能源开发,该县实施了23个资源开发和10个产业链项目,加快牌楼500KV输变电站建设,打造绿电生产供应、氢能制造应用、“清洁能源+”示范、装备制造四大基地,争创国家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力争到2027年装机总量突破千万千瓦。
据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场海拔高,风能、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县规划风电可开发容量659.61万千瓦,光电可开发容量306万千瓦。截至目前,全县现已开发清洁能源402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374.2万千瓦、光电装机27.8万千瓦、水电总装机容量0.48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现已成为全县重要支柱产业。
不仅如此,该县借助成功创建省级绿色金融试点县的东风,立足区域产业优势,培植发展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发动金融引擎,加大信贷供给力度,以绿色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该县将充分发挥塞罕坝生态文明创新研究院的纽带作用,围绕绿电消纳、先进储能、用能结构调整等方面打造中试基地,逐步将围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行业标准和系统解决方案。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