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21/2023-32193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对政协承德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77号提案的答复
2023-07-10   10时27分 浏览次数:

张雅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农”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力建设“产品精致独特、产业集群高效、乡村和美繁荣”的特色农业强市,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不断打牢坚实基础。

一、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完善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注重发挥规划的刚性引领作用,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不断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工作机制,明确阶段性时间表和任务单。制发五年规划。编制完成《承德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并正式印发执行,明确了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础、存在问题、面临挑战、重大机遇和“十四五”时期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及定位,围绕构建三区五带八群发展布局,重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项重点任务,每项重点任务均以专栏形式提出了支撑任务落地的专项行动和重大工程,确保规划可执行、可落地。制发市委一号文件。2023年2月27日制定印发《中共承德市委、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2023年市委一号文件),对八个方面、33项重点工作提出工作要求,4月10日印发一号文件任务分工方案,实行“台账化”管理,每季度梳理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市、区)对照市级,及时制定方案、建立台账、推动任务落地。压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为严格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2023年6月15日制定印发《承德市贯彻落实<河北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的实施意见》,对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特色农业强市作出制度性安排强化督导考核。2023年7月1日,制定印发《2023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含特色农业强市建设)考核评价工作方案》,明确了市对各县(市、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含特色农业强市建设)56项细化考核指标,并对31个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含特色农业强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对照市级,结合本地实际,逐乡镇、逐成员单位形成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层层压实考核指标落实责任。组织市直部门对各县(市、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含特色农业强市建设)上半年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抓好结果运用,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对照考核指标找差距、出实招、求实效。

二、突出产业振兴关键,推动农业发展向高质量迈进

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围绕打造京津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推进特色农业强市场景建设。制定出台《中国式现代化承德场景特色农业强市工作方案》,按照场景项目化、项目清单化要求,依托五条优势特色产业带,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强市“八大工程”建设(中国北方菌都建设、华北高端牧场打造、燕山特色果园提档、京北错季菜篮升级、京津中央厨房培育、热河道地药庄传承、坝上优质薯乡提质、冀北山区和美乡村创建工程),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年度行动方案,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力保实效,全年共谋划实施“八大工程”重点项目105个、总投资112.71亿元,目前各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培育特色高端精品。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两品一标”产业认证和培育,打造精致独特的高端农产品,全市“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11.6万亩,占全省88%,“两品一标”产品达到360个,上半年新增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0家、产品18个,9家企业、26个产品正在开展续展工作,已申报或正在申报有机农产品40个。全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健全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体系和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制定印发《2023年承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农产品监测计划》《农产品追溯工作方案》《网格化提升方案》等,构建严密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4.31%,上半年农产品和畜禽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9.3%、99.9%,依托省平台实现实现电子追溯生产主体达到1036个。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力实施投资项目提升年行动,扎实推进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全年谋划实施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68个、总投资354.2亿元,上半年已开工144个、开工率85.7%,完成投资51.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85亿元的60.7%。大力推进农业“大招商”,积极赴北京、杭州、深圳等地考察洽谈,着力引进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上半年全市累计签约入库招商项目41个,协议金额100.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130亿元的77.5%,已完成投资12.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19.5亿元的64.6%。强化对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上半年共组织召开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贷款审批会议次,投放贷款3笔。开展市级以上产业化示范联合体监测评选工作,全市目前总数达到69家,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26家。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指导,截至6月30日(合作社年审截至日前)全市列入市场监管部门经营异常名录的农民合作社数量占注册数量的比例降低到6.1%,完成省要求的控制在10%以内的考核指标,争取到2023年中央财政资金1090万元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规范提升。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加快构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化体系,推行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并行使用,不断提升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截至6月30日,已有7大类、225家企业、1245种单品入驻“承德山水”电商平台,上半年品牌产品京津市场实现销售1亿元,带动支农产品京津市场销售33亿元,累计销售额达到189亿元。积极推行农业保险。目前,各保险公司均在大力推行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范围。2022年12月16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遴选工作的通知》(财金〔2022〕128号),明确要求加强承保机构遴选工作的组织领导,按客观公正、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公开遴选,确定承保机构,推动提升承保机构服务能力,坚持规范有序、适度竞争,保持经营主体相对稳定,规范当前农业保险市场秩序、防止过度竞争。

三、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增强“三农”领域财力支撑

聚焦破解资金瓶颈制约,想方设法拓宽“三农”投入渠道,不断增强推进乡村振兴财力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2023年全市一般预算安排投入“三农”资金规模(不含人员工资、行政事业运行类)共10.65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5.4%,其中市本级安排213类“农林水”专项资金7044万元,同比增长45%。落实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政策要求,上半年全市共完成土地出让收入25.6亿元,形成土地出让收益8.5亿元,用于农业农村支出为1.2亿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支出规模占收益比例为15%,年底确保达到43%。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力度。贯彻落实“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按照省财政厅等11部门《关于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通知》要求,指导6个国定脱贫县坚持“因需而整”,6县(市)全部成立了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按要求调整完善了县级统筹整合使用资金管理办法,目前,6县(市)已完成年度整合方案编制工作并报省备案。全力推进金融帮扶工作,加大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融资对接工作力度,组织银行、保险部门及企业代表召开全市金融保险座谈会,督促有关责任银行、三级金融网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有效满足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信贷需求,确保实现“应贷尽贷”“应贷快贷,全市2023年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新增7132.88万元。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不断优化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全市共建立县(市、区)级金融服务中心12家、乡(镇)级金融服务部达到207家、村级服务站达到2419家,实现了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全覆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充分发挥12家银行、6家保险公司、6家证券公司组成的“金融服务团”作用,提升银企对接活动数量和质量。鼓励引导银行机构优化信贷条件,创新贷款产品,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手续,增加对乡村振兴的贷款支持,截至一季度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为1641.22亿元,比年初增加79.01亿元,同比增长13.97%,投放春耕备耕贷款13.41亿元,支持涉农生产经营企业6454户,一定程度缓解了小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加快培育农业“上市”企业。优选实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瞄准京津央企、国企,积极牵线搭桥,着力引进战略合作者,实现“强强联合”,引导、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借力发展,尽快在符合条件的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注重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组织农民、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在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提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建设光伏发电站等方面,采取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投工投劳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变“政府干、群众看”为“一起干”。

四、着力弥补短板弱项,持续筑牢乡村全面振兴根基

坚持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着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同步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和河北承德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为牵引,整合并发挥科研院所、相关高校与科技资源力量,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积极争创承德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深化“京津研发、承德转化”模式,坚持产业需求导向,聚焦省确定的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关键技术,因地制宜找准承德切入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抓好关键技术引进推广,上半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专家遴选推介了155个主导品种和30项主推技术。市农林科学院充分发挥作为京津冀三地农科院分院的优势,持续深化农业科技领域协同合作,积极承担2个国家级试验站、2个省级试验站和1个省级岗位专家工作,主导成立、加入产业联盟7利用野生大豆作为母本,自主选育出了蛋白质含量44%以上的高产、抗逆大豆新品种“承豆10”,对我国北方大豆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着力发挥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新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100人以上。重点围绕全面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分层分类开展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专业农机手四大类培训行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2023年计划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3167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上半年改造提升农村户厕5217座,新建粪污处理站205座、维修站10个,配备抽粪车97辆,提升厕所运营监管中心8个;农村生活污水完成治理村6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2.34%,常态化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问题随查随改、动态随清;持续推进“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清洁行动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回头看”行动,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回头看”,全市共建成垃圾中转站164座,配置垃圾箱(桶)近16万个,垃圾清转运车辆607台,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覆盖并稳定运行;全市创建美丽庭院30003户、精品庭院9300户;加快推进乡镇通三级路、2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全市累计建设完成农村公路790.6公里、完工率83%;持续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全市已完成投资8735万元,完工受益人口约3万人,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持续优化农村电网网架结构,全年建设10千伏及以下电力线路1200公里。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上半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92.6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46.4%,其中50亩以上规模经营土地面积120.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2.4%。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市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已上报农业农村部待批。深化宅基地改革,指导平泉市、滦平县、兴隆县认真做好国家级和省级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省级验收,平泉市“集中建房”改革探索得到国家、省认可。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在市场监管部门新登记注册家庭农场306家,累计达到4962家,纳入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数量突破1万家,405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实现赋码管理,丰宁县获评省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县荣誉称号。18家农民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规范化建设试点,1家合作社获评河北省十佳合作社。

下一步,全市上下将始终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三农”各项重点任务,奋力开创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一是推动工作落实再加力。持续压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对市委一号文件继续实行“清单化”管理,及时梳理汇总工作进展,做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含特色农业强市建设)考核评价,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二是推动产业振兴再加力。集中精力抓好特色农业强市“八大工程”建设,大力培育“两品一标”产品,力保农产品质量优质安全,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和溢价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和集约集群发展。三是推动金融支农再加力。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支持脱贫县在大专项范围内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扎实开展农村金融专员试点,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信贷流程,将更多信贷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是推动弥补短板再加力。坚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着力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开辟农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群众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2023710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