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02/2023-31981 主题分类: 环境保护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文件编号: 〔2023〕—15 有  效  性: 有效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承德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2023-07-10   11时49分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德高新区、御道口牧场管理区管委会,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承德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7月3日

 

承德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

 

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范围为承德市全域实施方案编制的基准年为2020年,建设期限为2021年—2025年。

)建设目标

202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危险废物管控、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等得到优化提升。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公众满意度和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预期模式和建设亮点全面显现,城市精细化和现代化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二)阶段目标

启动阶段(2022年—2023年)。成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创建工作。

建设阶段(2023年—2025年)。“无废城市”制度体系、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市场体系、技术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显著提升。

提升阶段(2025年—)。“无废城市”管理理念深刻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形成“无废城市”建设模式和典型经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群众满意程度得到大幅提升。

(三)指标体系

详见附件

、主要任务

(一)完善落实固废管理政策体系

1.完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管理制度和固体废物统计制度,完善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申报制度一般工业固废申报登记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垃圾收运处置管理,探索装修垃圾处置特许经营制度。

2.强化标准规范支撑作用。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有关单位参与制定固体废物资源化、无害化技术标准与规范。鼓励产废企业与高校、协会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落实国家、地方标准,推进绿色制造标准建设。

3.推进无废规划体系建设。在市及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建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的规划和方案中,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规划引领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科学动力。

(二)协同推进工业固废源头减量

4.推进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升级。建设承德国家钒钛产业链现代化示范基地。以钢铁、焦化、铸造、建材、有色、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在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减污降碳行动。加快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一体化集成,推动绿色关键工艺系统集成应用。

5.实施工业园区产业群升级改造。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促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梯级利用。鼓励开展固体废物技术升级,形成园区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强传统制造业集群提升,提高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6.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依法推动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化工、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制定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标准体系建设。

7.强化绿色矿山生态建设。新建、改扩建矿山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生产矿山加快升级改造,逐步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8.推动工业“无废”元素建设。开展“无废园区”“无废集团”“无废企业(工厂)”创建工作。

9.推进重点行业低碳发展。探索建立以碳排放强度和总量为基础的水泥及制品行业“以碳定产”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开展节能环保技术改造。

10.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制造。全力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协同发展风电、光伏、氢能、储能建设。到2025年底,全市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

11.提高工业固废处置能力。鼓励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项目发展,提高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将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合理选址布局,强化日常监管。开展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分类整治。

(三)全面推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

12.构建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科技平台。加强固废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力度。以尾矿综合利用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共性、先进适用技术、前沿技术的研发、成果的聚集和转化。

13.推进五类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应用。开展尾矿、共伴生矿、非金属矿、废石有用组分的高效分离提取和高值化利用推进煤矸石多组分梯级利用推动粉煤灰综合利用。推进高炉渣、钢渣、尾渣工业副产石膏分级和规模化利用。

14.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品质和行业发展质量。

15.推进大宗固体废物治理新模式新机制。推行生产企业建立“逆向回收”模式推动钢铁冶金行业“固废不出厂”的全量化利用模式创新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投入。

16.深入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场综合整治。加强贮存处置环节环境管理,压实企业环境管理和风险防范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落实“一库一档”制度。

(四)科学防范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17.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督管理。严把环评准入关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的环境管理要求。加强危险废物智能监管和日常检查能力建设,将排查整治纳入日常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

18.促进危险废物减量化与资源化。严格涉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适度发展水泥窑和工业炉窑处置危险废物项目。

19.完善工业危险废物收集处置体系。加快补齐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短板。鼓励工业园区结合自身需求,依托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开展园区危险废物集中收贮项目建设。

20.推进社会源危险废物回收体系建设。建立社会源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开展废铅蓄电池收集逆向物流网络试点建立废矿物油回收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危险废物社会源回收体系。

21.加强危险废物小微收集试点建设。加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信息化建设。鼓励试点企业开展“环保管家”服务。建立完善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监督管理机制。

22.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管控。督促指导产废单位完善危险废物相关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建立和完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防范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23.提升医疗废物全过程管控。严格执行医疗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按照《医疗废物收集体系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方案》,构建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废物收集体系。

(五)推动生活源固废系统化治理

24.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共享经济。积极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流通督促企业推行绿色包装。

25.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要求,启动强制分类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科学谋划、合理设置垃圾收集设施、转运站点。推进“互联网+回收”业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落实厨余垃圾分类投放、运输要求。

26.着力提升生活垃圾处置水平。推行以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统筹推动全市垃圾焚烧设施建设实现全域生活垃圾焚烧全覆盖。对已饱和填埋场开展规范化封场整治和改造。鼓励厨余垃圾处置企业参与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运营。

27.推进城镇污水污泥处置能力建设。强化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理。指导污水处理厂加大污泥实现源头减量。推广城镇污水污泥协同焚烧处置。鼓励城镇污水污泥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确保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利用。

28.全力推进生态旅游事业发展。指导各类旅游企业实施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落实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治理塑料污染。实施旅游节能提效计划培育绿色低碳旅游标杆企业绿色低碳旅游示范样板。全面推行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回收等政策,倡导绿色旅游。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试点核算,探索实施生态补偿政策。

29.有序推进“无废细胞”建设。创建一批“无废”机关、“无废”小区、“无废”集贸市场、“无废”景区、“无废”学校等“无废细胞”。

30.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促进企业产品包装的减量化和再利用。促进标准器具和物流包装的循环使用。推动现代化新型环保包装复合材料项目投产运营。加强快递包装治理,实现绿色转型。

(六)全面推进建筑垃圾综合治理

31.加强绿色建材生产及应用。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引导和鼓励建材企业参加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加大绿色建材、工艺、技术、产品采购力度。

32.实施绿色设计施工全过程管理。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完成绿色建筑规划编制工作,提高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33.推进施工工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主体责任,到2025年实现新建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达到目标要求

34.建立健全建筑垃圾收集和利用体系。强化对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利用等环节的监管。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建筑垃圾消纳、资源化利用等设施,实现建筑垃圾收运制度有效落实。对农村建筑垃圾进行全面整治,实现农村建筑垃圾有序管理。

35.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编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制定支持政策。加快城镇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和消纳场建设。培育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应用。

(七)提升农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36.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促进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接。力促农业发展生态化、区域化。大力推进农业循环发展,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合理利用。

37.推动农药废弃包装和农膜回收利用。持续开展塑料污染治理联合专项行动禁止企业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地膜,依法严厉查处不合格产品。大力推进废旧农膜回收资源化利用,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处置水平。开展农膜回收试点示范,推广典型回收模式。到2025年,全市农膜回收率保持在90%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5%,回收处理率达到100%。

38.推进化学肥料减量增效。积极推广深耕深松、地膜覆盖保墒等技术,科学施用化肥,推行有机无机合理搭配。引导农民施用配方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推广新型肥料,拓宽粪肥、秸秆和种植绿肥的还田渠道,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到2025年,化肥使用量持续零增长,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3%。

39.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提高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水平。推进秸秆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落实秸秆还田离田支持政策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

40.推动粪污全产业链精细化管理。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管理制度,推动处理设施提档升级。健全粪污收储运体系。加快建设田间粪肥施用设施,实现粪污就地就近循环利用。到2025年,畜禽规模养殖场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稳定在100%,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

41.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置体系建设。推进形成病死畜禽消毒、包装、收集运输、处理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2025年,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八)打造四个体系的多元格局

42.加强京津冀“无废城市”协同发展。加强与京津“无废城市”创新资源对接合作,积极引进企业和先进技术。推动京津冀协同利用尾矿、废石建立生产供应基地完善周边区域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协同制度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43.完善固废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统一工业固体废物统计范围、口径和方法。完善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申报、一般工业固废申报登记管理制度。深化固体废物分级分类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实行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

44.建立健全固废管理技术体系。制定完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标准和资源化产品标准,推动标准衔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制定固体废物资源化、无害化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展相关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研发及工程应用示范,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45.建立健全固废管理市场体系。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激发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行业市场活力。支持生物降解农膜研发推广回收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循环经济领域。

46.建立健全固废管理监管体系。完善固体废物环境信息管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升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开展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工作,将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范围。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承德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部门责任和工作任务清单。设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具体工作

(二)加强技术指导组建技术团队,指导“无废城市”建设。支持组建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平台,开展技术对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转化落地。

(三)加强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加大鼓励对“无废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体系建设,激发市场活力。

(四)加强宣传引导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固体废物信息公开,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作用,提升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的满意度,推进“无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附件:承德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表

 

 

 

 

 

 

 

 

 附件:承德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表.docx

 

 

 

 

 

 

 

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7月3日印发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