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压紧压实责任,做足做细措施,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强化水污染防治工作,切实维护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截至目前,全市2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优良比例为100%,连续4年保持全省前列,入京、津河流水质持续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标准。
一、在高效落实落地上下功夫。
坚持高位引领,树牢水生态环境保护刚性约束。坚决从法制层面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颁布实施《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承德市滦河潮河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坚持分区分级防控、分流域分阶段治理,编制实施《潮河流域生态保护规划》《滦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流域“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持制度推动,全面压实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动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环保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工作职责。印发《承德市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通报排名和奖惩问责办法》《承德市主要河流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补偿实施方案》,通过月度排名、预警通报、约谈问责、补偿金奖励扣缴等措施,激励地方开展水环境治理。坚持协同共管,形成水生态环境保护合力。与市河湖长办、市城管局密切配合,形成了沟通顺畅、紧密协同、无缝衔接的机制体制。联合市河湖长办、城管局每年开展水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发现和处置涉河污水垃圾问题383起,共同督促推进问题整改落实。
二、在水污染工程治理上下功夫。
全面启动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争取资金7.66亿元,全面启动“三年百项重点治污工程”、“800里滦河水质保护工程”和“潮河200里净水廊道工程”,利用各类专项资金17.42亿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河道生态治理修复等工程75个。大力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治理修复。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完成城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7项,新增、修复污水管网约38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增加11.8万吨/日,武烈河、柳河、瀑河整体水质提升至Ⅱ类。持续推进河流生态治理修复。实施源头治理,共完成潮河、滦河、伊逊河、小滦河、阴河、柳河河道生态治理修复近240公里,建设河流缓冲带约500平方公里。截至目前,滦河、潮河、伊逊河各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Ⅲ类或以上,有效降低了凌汛影响。
三、在水质达标“保优”上下功夫。
构建长效智慧化监管网络。建立承德市水环境综合监管智慧平台及承德市流域水量调度和快速反应系统,形成14个国控水站、2个省控水站、10个市控水站、134个重点污染源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多部门联合调度机制。组建滦河、潮河保水专班和潘家口水库巡查专班,保持“高压保水”态势。实施汛期驻污水处理厂监管制度,严防污水溢流。与市水务局、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围场县老窝铺水库、庙宫水库建立了水量联合调度机制,全力控制水库放水和洪水影响。实施常态化水质监测预警。实行水质监管平台24小时盯守,对发现超标或异常数据8小时内完成水质分析,24小时内无改善的迅速响应,2日内完成现场取样分析和问题排查整治。
四、在联建联防联治上下功夫。
全力争取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支持。完成新一轮潮河滦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签订,联合市财政局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潮河流域共获得专项资金17.26亿元,滦河流域共获得专项资金18.11亿元。推进建立流域联防联建联治机制。与北京市三区、张家口市签订“两市三区”流域联建联防联治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安排调度;与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建立水量协调调度机制,有效缓解上游水库放水对滦河水质的影响。深入开展涉水污染联合执法监测行动。不断完善京津冀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多次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执行全市最严水环境跨界断面考核标准,每季度定期开展联合监测,确保各监测断面符合相应水质目标要求,全面为高标准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贡献力量。
来源 | 办公室
撰稿丨徐畅
编辑 | 张童鑫
审核丨宣教中心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