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兰台谱新篇——市档案馆实施六大战略创新发展纪实
2023-06-16   10时13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 张丽莉

岁月无声,档案留痕。档案是对记忆的沉积,也是城市记忆的“守护者”。

走进市档案馆,这里留下璀璨的文明印记,也留下大批承载历史记忆的档案。岁月嬗递,时光变迁,市档案馆馆藏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近2000卷发展到现有馆藏48.8万卷(册、件),在省内各市位居前列。

多年来,市档案馆发挥职能优势,拓展服务领域,聚焦“收集、保管、利用”主责主业,围绕“两基地三中心”建设,大力推进“政治建档、资源强档、服务立档、安全守档、人才兴档、数字转型”六大战略,为承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档案力量。

2021年,市档案馆通过了“十四五”全国首批“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测评,成为“十四五”全国首批、河北省首家基于信创系统的“国家级数字档案馆”。2022年,市档案馆创建完成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经验入选《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典型案例集》并在全国推广。

政治建档,资源强档,开创我市专题档案“存史”先河

多年来,市档案馆以党建为引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档案资源建设作为源头活水,建立起了覆盖全市的档案资源体系。

牢记“档案工作姓党”,始终坚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开展档案工作的首要政治原则、队伍建设的首要政治本色、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连续两年,市档案馆以“红色档案促党建”“康洁文化好活动”为主题,总结的党建与档案工作融合发展经验做法,被承德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支部工作法”十佳案例。

在开展常规性档案接收进馆的同时,市档案馆多措并举征集散存在社会的珍贵档案,推动档案资源向内容全面、载体多样、面向全民的档案资源体系转变。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等多个主题,先后建立了“脱贫攻坚专题档案”“弘扬塞罕坝精神专题档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专题档案”“冬奥会、冬残奥会专题档案”“新时代奋斗者专题档案”“承德历史名人专题档案”和“热河省专题档案”等,丰富馆藏资源,建立档案集群,开创了我市专题档案“存史”先河。

服务立档,安全守档,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担当作为

市档案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谋划和推动档案工作。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建设、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编辑《承德城市定位的历史演变》等40余期资政文章;为重大国家战略、国家决策、重大工程在承德落地见效留存时代记忆,指导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成为天津市扶贫档案管理的示范标杆。

同时,在档案开发利用上打造“展、编、播、读、资”一体化资政育人平台,创办《兰津阁》微信公众栏目,举办了主题图片展、史料展、档案文献展。编纂了《热河省要事纪略(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经济社会共3册)》《档案印初心》《馆藏珍贵档案选编(1948-1949)》《承德行政区划沿革》《承德清代行宫》《尹忠热河记忆》等一系列承德地域特色文化精品。

为使查档服务更加快捷高效,市档案馆建立完善预约查档、电话查档、延时和应急查档等制度机制,相继与北京、天津、山东和省内多家档案馆签订民生档案跨馆利用协议,建立“民生档案跨馆际查询”制度机制,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查档需求,并纳入“承德办事一次成”改革,以高效便捷的服务,不断提升查档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人才兴档,数字转型,迈入有声有色档案工作快车道

近年来,市档案馆持续实施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市档案馆2名职工入选国家人才专家库,5名职工入选全省档案专家库。省档案馆特邀市档案馆职工讲述相关内容专辑,制作党史学习教育视频公开课《誓言无声》。

为保存承德民间记忆,市档案馆对反映承德水利发展、交通建设、民俗文化、塞罕坝人物事迹、援鄂抗疫医护人员、天津知青等分专题开展口述史资料采集。并开展抗战老兵和抗美援朝老战士口述史料采集,形成抗战老兵郭连城、郭连福和抗美援朝“独胆英雄”徐申后人、辽沈战役老兵郭丽清的口述史档案。

立足承德实际,市档案馆自主研发符合档案工作特点和实际工作需求的档案管理系统,创建完成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后,积极融入数字承德建设,将档案查询利用服务融入“一网通办”服务体系, 规划编制全市电子档案体系建设方案,预计2035年将电子档案查询延伸到村(社区)。

市档案馆先后荣获“国家、省、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绩突出单位”、“省、市精神文明单位”、“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先后荣获河北省开发利用档案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等16个奖项。

兰台写春秋,书卷传万代。肩负“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承德档案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真抓实干,续写兰台之歌新篇章,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贡献档案力量。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