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专访│苏艳华:高质量建设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2023-05-17   16时04分 浏览次数:

省政协委员、承德市科技局局长苏艳华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您如何看待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具体到承德,又该如何去贯彻和落实?

苏艳华:省政府工作报告紧紧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明确了具体举措和目标任务,为我们下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安排部署,以高质量建设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统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以科技赋能、创新引领,为加快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贡献承德力量。


记者: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您提交了《关于高质量推进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是,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有着怎样的来历?

苏艳华: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最大的共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的重大举措。

2015 年 9 月,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各国对照目标立即采取行动,携手合作,为 2030 年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2016 年 9 月,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从国家层面阐述推进落实方案。同年 12 月,国务院印发《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在全国布局 10 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国内外其他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经验。2018 年至今,国务院围绕不同主题共批复 3批 11个创新示范区,其中,承德市于 2019 年 5 月在第二批获得批复。


2020年9月15日,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召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可持续发展工作和对河北对承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探讨全球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承德方案、河北路径、中国经验。


记者:能具体说说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基本情况吗,比如它的定位是什么,亮点是什么,优势又是什么?它的发展对于承德、对于河北、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有着怎样的推动作用?

苏艳华:承德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的塞罕坝精神的发祥地和亲自定位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一直以来,我们秉承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承德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在多年的有益探索中积累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比如,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些都是承德建设创新示范区的优势所在。

承德创新示范区以“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水源涵养功能不稳固、主导产业优化升级难度大”等瓶颈问题,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开展水源涵养能力提升、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能力提升等重大行动,为国内外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承德经验”,为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实践”。所以,建设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落实的是国家战略,承担的是国际责任,培植的是承德乃至河北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对此,我们将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益探索,作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均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在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出台一批专门政策,在重点研发计划等方面给与倾斜。创新示范区 186个重大事项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确定为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重大事项,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投产达效。建设创新示范区,为承德带来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记者:截至目前,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又遇到了哪些困难?该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您在这份提案里都提了哪些建议?

苏艳华:示范区获批以来,我们围绕建设主题,深入实施“五个坚持”,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破解了水源涵养功能不稳固瓶颈问题,生态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坚持优势特色产业率先突破,钒钛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一大批技术国际首创、全球领先,“3+3”主导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50% 以上。三是坚持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45.6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 条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带、 “承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农民稳定增收致富。四是坚持实施绿色循环发展行动,率先开展森林固碳试点和排污权交易,走出了生态产业化实现新路径。五是坚持科技赋能,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创新、区域创新齐头并进,建成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河北承德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能级创新平台。在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等领域培树打造了“两河共治,三水共建”水资源综合管理等一批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被联合国、科技部等列为典型案例广泛推广应用。

示范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临一些短板和困难。一是可持续发展瓶颈制约破解仍需持续用力,水源涵养功能依然不稳固,产业重构升级任重道远。二是科技创新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缺乏核心创新服务平台。三是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够,改革发展活力未得到充分释放。四是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品牌化、可复制的可持续发展“承德模式”有待加强。

对此,我在提案中提出了 4 方面建议。一是积极开展政策先行先试,争取国家部委、省直厅局在试点示范、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与更大支持。二是汇聚省内外创新资源,提升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支撑引领作用,用好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承德中心等科研平台,集中解决一批瓶颈技术问题。三是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重大科研项目,争列一批国、省重大研发计划,打造“杀手锏”技术,延伸补强产业链条。四是组织实施一批可持续发展联创联建项目,打造一批多领域、可借鉴、能复制、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可持续发展典型亮点,为全球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更多承德实践经验,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



2022年5月6日,以“科技赋能、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22年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宣传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记者:您是一名新委员,对自己未来五年政协委员的履职工作有着什么样的目标?

苏艳华:非常荣幸能够成为省政协委员,深感机会难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今后工作中,我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和“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的标准和要求,一定更加注重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和能力水平;一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定立足岗位职责,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践行“四个再建功立业”,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一定努力把政协委员的政治荣誉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践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以实际行动不辜负政协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希望和重托,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委员,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贡献力量。



点此下载信息图片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