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06/2024-00155 |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 发布机构: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文件编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尊敬的艾金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推动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围绕您的建议,结合我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答复如下:
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共有民营经济组织31.9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5.01%,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7.64%,其中私营企业7.39万户,同比增长6.91%,个体工商户23.30万户,同比增长8.41%,农民专业合作社1.21万户,同比下降2.97%。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增长12.1%,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达到96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达到9家。民营经济对我市经济社会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如您所言,近几年,我市民营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而言,和全省其他地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市场主体偏少。到2021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58.5亿元,民营经济单位个数达到21.8万个,分别增长4.3%和2.5%,仅占全省的4.2%和5%。二是产业结构偏重、产品层级偏低。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68家黑色金属矿采选企业,6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企业,两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3.1%;近年来我市战略新兴产业--食品医药、智能装备制造、大数据、绿色新型建材等正在形成,但部分产业缺失关键技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与外围配套企业衔接不紧密。绿色产业多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尚未成为支撑发展的主要动力。三是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研发机构匮乏。我市只有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研发机构100余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00余家,90%以上的企业缺乏研发、创新平台和能力。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不足。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0.61%,低于全省1.39%的平均水平;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仅为0.67%,低于全省1%的平均水平。另外科技型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您在“关于推动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提出的多项建议,反映了目前我市民营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您的这个提案非常好,对政府各部门有的放矢的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破解民营企业发展制约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引导我市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的基本理念,将以优化发展环境、释放民营企业活力、破解融资难题、聚焦创新驱动等方面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工作部署,强化领导,多措并举,强力推进,进一步做实做细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为民营企业和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更加精准的落地化服务,推动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在企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一要抓龙头企业。大力实施民企振兴211工程,加大对这个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制造龙头企业体制升级,集中资源,推动10亿级企业25家,50亿级企业4家,百亿的企业两家,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和品牌优势突出的领军企业。二要抓“专精特精”小巨人企业。紧盯有核心技术,有市场潜力,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高端化的发展路径,打造行业细分领域新冠军,全年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三要抓规上企业。深入落实规上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成长一批培育一批思路,梯度培育帮扶指导,壮大骨干经济力量,确保全年新增40家以上。四要抓小微企业。要坚持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协作配套,围绕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条,免租企业与配套企业一起抓,产业项目与服务平台一起抓。
(二)在企业赋能提质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强企业数智赋能建设
1.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突破,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底座。发挥我市清洁能源优势,对接京津巨大应用需求,加快推动绿色数据中心适度规模化建设,加快形成配套应用服务体系,打造大数据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加快推动承德高新区数字生态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力争今年一季度落地运营,实现数据中心上线运营服务器零突破;加强对接合作,力促士凯大数据创新产业基地开工建设;强化多元投入,全力推动中经承园绿色数据中心、银河环京互联网中心等现有数据中心项目盘活建设。
2.以工业互联网建设为突破,带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坚持数字化引领,紧紧围绕全市“3+3”主导产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着力打造全市数字化服务应用平台。深化阿里巴巴、北京思特奇等知名企业与本地企业对接合作,加快推动承德市综合工业互联网落地建设,搭建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围绕清洁能源、钒钛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以及矿山、食品、建材等重点行业,结合重点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谋划推动产业(行业)互联网建设,积极拓展“5G+”应用场景,支撑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入谋划“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培育承德露露、黎河肥业等一批企业级工业互联平台,系统性推进工业互联网项目由点到面、向更多垂直领域延伸。依托源哥信息、奥体云商等直播企业,加强企业对接,支持引导企业生产网销产品,积极拓展市场,努力提升品牌,加快推动形成覆盖全市的工业电商直播体系。
3.以数字产业园建设为突破,推动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承德高新区等地产业和人才聚集优势,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谋划建设“承德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信息服务、互联网平台等产业,引导培育数据企业加速聚集发展,打造全市数字产业发展高地。深入挖掘石油大学、民族师院等驻市高校资源潜力,深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共建,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健全完善土地供给、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配套政策体系,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打造数字产业发展生态。
4.以骨干企业培育为突破,促进数字产业规模化发展。持续深化“内培外引”,聚焦重点行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引进合作力度,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企业群体、壮大数字经济规模。优选一批重点信息化服务企业、一批示范应用场景,加强宣传推广,强化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壮大。加大天乾地坤、智慧旅游等企业培育力度,支持其向“专精特新”发展,加快上市培育步伐。整合全市优势资源,支持重点企业深耕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发展,加快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化信息服务企业。
二是加大企业人才提质建设
一要实施精准引才。聚焦我市“3+3”主导产业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线上线下引才活动,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00人以上,培育产业人才5000人以上。二要开展精细育才。坚持引育并举,扎实做好各类专家、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专家服务团,专家服务基地,博士后创新基地选拔推荐工作。深入实施“紫塞工匠”培育行动,加快建设我市4个公共实训基地和4所技工院校进一步提升我市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三要落实政策留才。研发应用“承Show才”人才政策小程序,持续释放“假日工程师”、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正面激励作用,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落实好职级、职称、工资、租房补贴等政策待遇。四要优化服务用才。积极开展民企职业经理人培育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工作。严格落实《河北省职业经理人培育工作方案(2020-2025)》,建立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结合“百场万家”公益服务活动,按照分层次管理、分级别培育、分行业实施的原则,通过线上课程学习、线下集中培训的方式,围绕“财务管理、薪酬设计、经营管理、职场管理”等主题开展各类高级职业经理人和中级职业经理人培训。
三是加快企业创新强体建设
1.大力提高创新主体数量。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路径,强化工作举措,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不断壮大我市科技型企业规模。在承德建龙特殊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河北省科技领军企业的基础上,争取更多企业被列入列入省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
2.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培育。一是鼓励民营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实施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鼓励有条件企业申报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企业产品工业设计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加强对市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业务指导,根据发展实际,组织开展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申报认定工作
(三)在惠企服务上实现新突破
一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政策,去年我们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减税缴费金融支持等各项政策,累计退免、减缓降各类税费49.5亿元,惠及纳税人缴费人15.83万户(人)次,今年我们还要持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省稳经济惠企业一揽子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我市推出的十一方面83条具体举措,推动各项政策精准制导企业,真正让民营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二要全力解决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深入实施金融助力支持行动,常态化开展正引起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更多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通过提供优惠利率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特别要发挥好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和充分的积极的作用,加大对有现实困难,但是市场竞争力很强,成长性很好的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不断贷不抽贷不压贷。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强化企业主板上市签订政策扶持,引导有意愿的企业实现主板上市融资。
三要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民营企业既要给政策给服务,更要保权益保安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要深入开展全体干部作风纪律整顿,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盖的问题行为要严惩不贷,坚决让民营企业家转型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凝聚力这种理念,把民营经济的难点堵点痛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举全市之力,为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创造一流的环境,真正让发展更有支撑,让企业更有效率,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一是坚持民企、国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国企民企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要坚持中性竞争原则,做到对其政策一致,机会均等,尽全力降低门槛,放开限制,搞活政策,就把民营企业真正实现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公平竞争。一要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坚持法无禁止即可为,凡是能够放给市场的,一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政府各级部门不再管,最大限度帮助民营经济扩大发展空间。二要坚决清除各类隐形的壁垒。各县区各部门要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对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该清理的清理,该停止的停止,该放宽的一定要放宽,特别要保障民营企业公平获得土地、能源等资源,在税费、投融资等方面享有同等的待遇,保护民营企业参与公平竞争。三要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鼓励民资在不同层次上进入国资投资项目,切实解决好民间投资不出头和不能投的问题。支持鼓励我市民营资本在不同层次上进入到国资投资的项目。
二是强化不叫不到随叫随到的服务理念。民营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在创业的过程当中困难很多,压力更大,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遇到的困难更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要把促进发展放在第一位,把市场主体和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全力为企业提供贴心、舒心、顺心的服务。一要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需要履行职责,把该管的管好,更要解放思想,把该放的放到位,坚决做到不该管不管。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要切实发挥作用,密切与各企业的对接联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拓展市场用工,原材料的运输等等继续解决问题,要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时间协调部门处理。各相关部门要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二要服务周到,严格落实领导包联主题特派员等制度,完善全程领办代办机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保姆式的服务。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