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营子区立足融入京津冀大产业格局,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3+3”主导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县域“1+2”特色产业发展系列部署,用足用好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政策支持,深挖区域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用好“加减乘除”法,加强改革创新实践,全力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做好“加法”。所谓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我区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和工业技术改造工程,加大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迈进。通过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6924”工程,全区产业结构在质效双升中向新向强。钒钛高科无缝钢管整条产线集控指数达100%,经中钢协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2023年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无缝钢管产品成功携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并进军欧盟、中东市场;世界最大规格直径1300毫米超大圆坯一次热试成功,填补了大规格连铸圆坯生产技术上的空白,将逐步改写大厚壁法兰采用钢锭锻造的历史;钒钛高科棒材项目顺利达产,实现了棒材+圆坯产品直径20至1300毫米规格组距的全覆盖,产品在汽车轴类用钢市场占有率35%以上,稳居国内第一,工程机械用钢、风电用钢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国内前三,有效支撑市场用钢需求;钒钛新材料深加工项目即将开工,迈出产业链延伸的关键一步;高纯钒及钒电解液项目成功签约,为我区抢占钒电池产业制高点赢得先机,为全市打造“中国钒谷”以及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是减少低端无效供给,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做好“减法”。所谓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我区二产结构偏重,钢铁、水泥等部分传统产业供给质量不高、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比较突出。对此,我区严格对照历次国家和省、市开展的煤炭、钢铁去产能“回头看”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情况进行再核实、再梳理、再排查,确保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走过场。按照全市煤炭去产能“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工作目标,我区已于2017年10月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去产能任务,曾经的矿区实现了由“地下”到“地上”的成功转型,完成了由“黑色”到“绿色”的华丽蜕变。目前结合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实际,我区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决扛起承德“两区”建设政治责任。继续开展“两高”项目排查整治,全面梳理存量项目和“十四五”期间在建、拟建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煤及以上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我区目前在建、拟建和已投产“两高”项目中,均不存在违规项目。加强重点企业节能审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完成对全区29家企业的“双随机、一公开”实地检查。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量进行月调度,指导建龙、金隅、杭氧等企业完成年度能耗双控目标考核工作。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创新开放赋能,做好“乘法”。所谓做“乘法”,就是着力补齐创新发展短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乘数效应”。对于营子区来说,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就在于抓好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通过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今年以来,我区持续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落实力度,激励企业拿出更多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全区9家企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优惠金额8972.02万元;拨付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奖补资金5万元;企业研发经费后补助资金293.75万元。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持续扶持,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后备培育库,目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8家;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底达50家。积极协助企业争取科技项目,今年帮助怡达和金隅申报科技项目2项,争取市级科技项目资金80万元。制定《鹰手营子矿区2023年开展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宣传月”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方案》,组织开展了以“科技赋能·绿色发展”为主题的集中宣传活动。鼓励引导企业对接京津等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引入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承德康尔润食品有限公司承担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河北怡达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市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以及可持续发展专项项目均已完成各项任务,通过省市验收。开展各类技术合同登记工作,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2.16亿元,吸纳京津技术合同1.3亿元。同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以改革破题破局,以开放赋能赋势,区党政领导带头加强与京企有效对接交流,着力推动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紧紧围绕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积极推进项目对接、签约、落地实施,着力推进承接京津产业疏解项目建设。
四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制度性障碍,做好“除法”。所谓做“除法”,就是破除一切制约经济发展的壁垒和障碍,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处理好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好的营商环境是创先争优、实现跨越赶超最关键的一环。我区坚持以市场主体和群众满意为标准,全面落实处级领导企业包保全覆盖机制,充分发挥企服中心和助企代表作用,定期入企走访、调研座谈,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精准直达企业,让企业舒心安心在营子投资兴业。深入开展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排查行动,抓好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整治,切实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大厅“应进必进”工作往实里走,把提升办事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作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审批标准化水平、压减审批时限,优化群众办事体验。扎实推进“双盲评审”工作,坚决整治“隐性门槛、围标串标”等行为,确保评标专家盲抽率、“暗标”盲评率达到100%。深化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改革,取消对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全区政府采购项目提前30日在中国河北政府采购网上发布采购意向公开公告;面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200万元以下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400万元以下的工程采购项目,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全面清理差别待遇、歧视待遇,不得排斥外地投标人;实行采购合同签订2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及时在指定媒体上公示。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坚决做到无事不扰,坚决纠正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扰乱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行为。不断健全企业服务体系,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推动企业服务质效上新台阶。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