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紫塞石榴红 团结奋进新时代 我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01-13   11时55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讯(记者孙丰)我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聚焦夯基固本,打造特色品牌,扎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努力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彰显了承德担当。

深化理论研究体系建设。推进研究中心建设,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依托建立承德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专家库成员41名,特聘3名首席专家。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项课题集成研究计划”,目前已完成重点课题10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同时新增入库课题75项,再次开展研究课题45项。提升研究基地水平,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现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改造提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基地,打造具有承德特色的活态教育示范基地。

纳入“三大教育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体系,已开展10期“牢记总书记嘱托,聚力高质量发展”大培训大比拼活动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领导干部大讲堂,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市管干部素质提升专题班内容,累计培训1400余人次;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持续深化“民族团结第一课”,在全市11所中小学深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思政课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参与度、覆盖面双100%;纳入社会教育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全市大宣传工作格局,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广泛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好声音、正能量,营造浓厚试点工作氛围。

深化“石榴花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建设。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结合传统节日,以弘扬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为内核,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个、省级17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个,“石榴花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建设单位6个,并进行重点打造,同时申报55个国家、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通过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等4所院校列入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争取经费支持17万元;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为民族地区“送文化送科技送健康”活动。

积极落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积极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开展冀铁“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夏令营等活动,在各族青少年心中种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同时在2022年京津冀民族工作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京津冀三地共同签署了《民族地区青少年赴京津冀交流合作协议》。积极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开展“援疆就业星火计划”,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新疆地区累计输送优秀毕业生71名,积极扩招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支持西藏阿里地区旅游事业发展长期战略性合作等人才援疆工作。积极落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协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承德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5)》,对全市71个景点导游讲解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进行规范完善,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10条,与新疆尉犁县签订《文化旅游对口援疆合作协议》,同时还推动承德“三交”史编纂工作,深入挖掘承德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市县三级现场办公取得显著成效,仅省政府对丰宁、平泉现场办公支持项目就达501个、资金162.34亿元,因现场办公新增项目143个,新增资金18.51亿元。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工作顺利开展,向省民委推荐申报“十四五”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0家。巩固拓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成效,投入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77万元,实施项目17个,持续推进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组织召开全市民族乡村振兴线上培训会,覆盖各县(市)民宗局、民族乡、民族村相关负责同志。

推广使用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推进普通话体验馆建设,构建“一区两馆”发展格局,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建设国家通用语言体验基地,建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验、研学、传播、服务基地”、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把承德打造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首选地。实施“多园多点”建设行动,全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景观小品21处,融入城市标志性建筑8处,建设民族团结路、民族团结桥、民族团结林、民族团结大舞台、民族文化长廊等51处。

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传承弘扬塞罕坝精神,创作推出一批弘扬塞罕坝精神主题文艺作品。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持续创作一系列以承德为题材的民族文化精品力作,推出了鼎盛王朝、梦入避暑山庄等一批反映民族团结的民族文化大餐,同时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全市拥有非遗项目10大类279项,并对非遗项目做到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并重。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倾力打造“热河文艺志愿”新品牌,开辟别具承德地域特色的文化惠民新路径,同时组织引导全市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服务品牌活动60余次,直接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积极争创“国家文物和保护利用示范区”,以重点项目带动文保工作提质增效,正在实施项目32个,已储备各类文物保护项目26个,新谋划项目19个。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依法管理民族事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稳妥调整相关政策。积极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调解、行政等方法,依法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