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02/2022-25479 | 主题分类: 乡村振兴 |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
文件编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刘艳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人才保障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下: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围绕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持续加大培育力度,用好用活现有人才;创新引进机制,激励激发外来人才;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壮大人才队伍。
通过实施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过强化与农广校系统的合作,结合农民学历职业教育及农村新型经营市场主体的培育加大培训力度。依托滦平县周台子国家级培训基地,以特色种养、加工物流、品牌销售、休闲农业等为重点,全市每年组织培养100名本地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截止2021年底,全市共培养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达20.2万人,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全市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在,逐步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二、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一是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程。自2019年起,我市全面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不断加强政策层面改革创新力度,建立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培训工作政策支撑。先后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的通知》《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效能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通知》《关于调整河北省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的通知》等20余文件,及时将农村基础人才纳入政府补贴范围内,围绕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制定适合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培训综合计划,大力推广“订单式”“品牌式”“工学一体式”新培训模式,采用大班与小班相结合、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等灵活方式,持续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21年共开展农民工培训2.05万人次。二是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围绕“四个农业”人才需求,以各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基地,分层分类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依托全国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等多媒体学习平台扩大线上培训覆盖面,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到2025年,力争培养造就1万名以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是实施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市、县两级分批分期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有效提升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信息队伍,鼓励各地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发放补贴,积极开展“寻找最美农技员”活动。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发展。
一是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突出品德、能力、贡献的评价导向,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对论文和科研不做必备条件。继续推行乡村教师、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获得感。扎实做好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目前全市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已达7741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农民职称评审范围,开展“全市农村林果实用技术人才大赛”,发挥农村技术人才引领带头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将1年基层工作经历作为中小学教师和城镇医师晋升高职的必备条件,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大力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建立健全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搭建专家服务基层平台,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继续实施“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基层计划,截止2021年,我市“三支一扶”计划共招募1436人,为乡村发展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取得了很好成效。三是实施农业创新平台提升行动。以县域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促进产学研用企深度融合,推进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转化,重点建设28个省级农业创新驿站和35个市级农业创新驿站,积极引导涉农专业毕业生、青年科技骨干驻驿站、进园区、下基地,开展科技研发和农技推广工作。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积极推广“科技小院”等农业科技服务模式,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项目到基层进行技术指导帮扶,支持派驻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实现科技推广服务到村到户到项目。
今后,我市将继续围绕贯彻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农民工、农民培养力度,完善鼓励人才扎根基层创业就业的制度体系,健全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的支持政策,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帮助他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快速成长。二是完善农村基层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引导专家更好服务乡村振兴,解决好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引导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四是加强宣传和引导,树立先进典型,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重视农业、关注农村、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