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06/2022-31238 |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 发布机构: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文件编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承工信提字(2022)第2号 (A)类
是否同意公开(否)
对河北省第十三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第0098号建议的答复
省工商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关于推动各地市建立应急产业园区”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应急产业发展现状
2021年我市应急产业规模150亿元,规模占全省应急产业的5.7%,企业数量98家,企业占全省比重3.8%。其中工业领域应急企业85家,2021年实现营收50.9亿元,同比增长11.5%。
从县区分布来看,平泉市52家,宽城县6家,高新区6家,双滦区4家,承德县4家,隆化县4家,滦平县3家,兴隆县2家,双桥区2家,围场县2家。
从涉及领域来看,国家明确的应急产业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即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处置救援、应急服务)中,我市涉及救援处置71家、预防防护11家、监测预警3家。救援处置领域中,主要产品有活性炭、中药饮片、消防瓶、氧气瓶、装配式房屋、救灾帐篷、净水设备、消毒液、千斤顶、应急电源、无人机等;预防防护领域中,主要产品有口罩、防护服、防火材料、自动监测报警系统、人脸识别终端门禁系统等;监测预警领域中,主要产品有水位计、测温机器人、森林草原防灭火矩阵平台、围场天网前端监测系统等。
从应急企业规模来看,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10家,占比11.8%;5000万元-1亿元的3家,占比3.5%;1000万-5000万元的28家,占比32.9%;不足1000万元的44家,占比51.8%。
二、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的应急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行业相比,产业规模、企业规模相对偏小,投入相对不足,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大部分应急产品还没有摆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状况;同时,产业链还不完整,产业集聚度不高,未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以推动建立更具优势的应急产业园区、打造更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群、建立更为有效的运作管理模式、制定出台更大力度的扶持政策等方面为主攻方向,加快我市应急产业发展步伐。
(一)构筑“一市多域”产业格局。一市:平泉市依托河北平泉经济开发区健康生命材料产业园,打造以活性炭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应急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应急后勤保障、设备设施防护、抢险救援、生命救护等方面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推动产业协同,完善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应急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多域:指其他县域,要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大力推动和扶持应急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多点配合与支撑,构筑我市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一市多域”产业格局,提升全市应急产业的整体实力。
(二)培育应急产业骨干力量。发挥宽城升华压力容器制造、华净活性炭、梵纳瑞、军强装具等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延伸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促进应急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充分依托包联帮扶企业机制,在政企信息对接、技改投资支持、创新能力提升、市场培育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生产能力储备建设等方面加强指导,进一步做大增量,优化存量,支持现有应急产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资扩产、提高效益,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应急产业领域的配套科技型中小企业,带动全市应急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建立应急产业运行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加强产业运行的预测预警、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
(三)增强产业创新研发能力。支持应急企业与京津科研单位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将符合条件的应急领域产品和软件纳入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和软件首版(次)产品综合保险的补贴范围。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引导科研机构以及咨询、设计、质检、教育培训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驻园区,建立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四)强力推进市场培育。推进应急救援产品“七进”活动,围绕社区、家庭、学校等领域试点开展应急知识和应急包系列宣传推广活动,联系市级以上媒体开展应急企业的系列报道,不断提升全民应急素质和应急意识。持续开展应急企业“品牌日”、“总裁带货”系列推广活动。依托“京津冀应急装备及科技成果网络交易平台”、“京津冀应急产业对接平台”,推广我市应急产品企业的先进技术装备。
(五)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完善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与实物储备、社会储备为一体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支持力度和生产调度,形成应急物资快速生产、快速保障、快速支援、快速服务的应急保障机制,确保紧急状态下口罩、防护服、消杀用品等应急产品关键时刻“产得出”“调得快”“用得上”,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产业支撑能力。
(六)推动应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应急产业与机械装备、医药卫生、信息通信、交通物流、节能环保等协同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与应急产业深度融合,以应急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用相关行业成果推动应急产业发展,以发展应急产业为契机,实现产业联通,资源汇聚,形成应急产业与其它产业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七)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应急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认真指导有关高校开展应急管理研究各项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探索设置应急管理、应急技术与管理等相关专业,鼓励和支持相关高校聚焦应急管理教学研究,开设应急管理课程,设置危机与灾难应急管理专业方向,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应急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应急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速度,落实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各项工资津贴福利待遇。
(八)加强政策支持。依据国家、省、市各种应急产业政策,对应急企业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配套、专项资金、用电、用水、用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推动应急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利用银行贷款、上级政府扶持、企业融资等多种方式,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产业发展的资金筹措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利用优先贷款、税费减免等各类优惠政策,吸引并鼓励各种企业参与应急产品开发。
承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3月4日
领导签发:吴建馨
联系人及电话:蔡露 0314-2050090
抄报: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