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携手老兵志愿服务队共同开展烈士寻亲工作
2022-03-03   15时03分 浏览次数:

曾经,他们保家卫国、英勇就义;如今,我们追思英雄,为其寻亲!为烈士寻亲、魂归故里,是亲属们的心愿、社会期盼,更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烈士寻亲活动”开展以来,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立足单位职能,开通“寻亲热线”,及时梳理核实“寻亲”线索,与当地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通力合作,密切配合,进一步拓宽烈士寻亲覆盖面和成功率,先后与保定、天津、张家口、宜昌、遵义等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及烈士陵园等进行对接联系,通过多方查阅、反复比对资料和大范围的实地走访,已成功为找到12名烈士找到亲属。  

在为安葬在天津烈士陵园的姜茂和烈士(平津战役中牺牲)寻找亲属的过程中,除烈士籍贯为承德县以外,无其他相关信息,志愿服务队队长邢立明,退休前曾是一名公安干警,这位“老公安”找到承德县公安局,请求他们帮助。不几天便从承德县孟家院派出所传回消息:属地中一位名叫姜茂有的人与要寻找的烈士十分相似!通过走访姜茂有的侄子,了解到他二大爷姜茂有当年参军的情况与姜茂和的经历完全相同,应姓名不同,无法确定是否同一人,通过翻阅承德县烈士英名录,上面登记姜茂和原籍为承德县孟家院干百河,经多次到承德县各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并在承德县地图上寻找“干百河”。最后发现:孟家院旁边就有一条叫“千百河”的河流!又再次联系了远在山西的姜家亲属,走访了多处邻村,当年当地参军入伍的只有姜茂有一人!认真分析后得出结论:因当时部队登记时或有笔误,或有讹传,姜茂有就是姜茂和!为国捐躯却多年漂流在外的烈士终于找到了家。入伍的只有姜茂有一人!认真分析后得出结论:因当时部队登记时或有笔误,或有讹传,姜茂有就是姜茂和!为国捐躯却多年漂流在外的烈士终于找到了家。

寻找石颂录(抗日战争中牺牲)烈士的安葬地时,烈士证记载的牺牲地是隆化县皂各庄。通过翻阅隆化县的县志和咨询当地公安部门,发现隆化没有皂各庄这个村,再对周围所有与“隆”和“化”有关的地名进行比对,与没有找到“皂各庄”,工作人员调整工作思路,从烈士籍贯和亲属回忆入手,初步判断烈士牺牲地为易县。接着通过购买保定地图,杨成武回忆录等书本资料,又反复从网络上查看易县的历史沿革等办法,终于得到了易县曾在1941年经晋察冀军区建设委员会批准,成立龙华县的资料,又在易地图上找到了赵各庄村。于是大胆推测,烈士证记载的隆化县就是龙华县,皂各庄就是赵各庄。在易县公安局的帮助下到实地考察,该村八十多岁黄祥老人讲述了烈士牺牲的经过,与亲属掌握的信息完全吻合。又在村、县部门的帮助,得知在1958年石颂录烈士遗骸迁移到了东旮旯(无名)烈士陵园。为了获取烈士更多信息,他们自费在旧书网店里购买图片,书面文字纸片,回忆录等资料。还曾找到家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户籍册,土改时的分地表,排除烈士证有误或不祥的记载,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给寻亲创造了条件,带来了希望。

由于烈士牺牲时间久远,行政区划、地名变化大,寻亲工作面广,线索少,而且烈士证记载不准确,给寻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寻找安葬在在遵义的热河省籍的张等全(遵义剿匪战斗中牺牲)烈士亲属时,得到的墓碑信息是热河省冯金县西沟村。经过多方走访查证,热河省没有冯金这个县,兴隆、隆化、丰宁等6个县区均有西沟村,结合遵义当地乡音,冯金和冯宁读音相近,工作人员将目标锁定在丰宁县,通过对丰宁县1945年前后八路军根据地和参军人数多的地方调查核实,查到丰宁县西部原有个西沟村,后划给赤城县茨营子乡。随后经与当地乡、村电话联系,该村确有一个叫张等全的人参军至今未归。再从墓碑部队番号和后补发的烈士证得知,张等全烈士是1945年参加杨(杨得志)苏(苏振华)纵队。后又在承德地区书记王克东的回忆录里,找到了杨苏纵队在丰宁县,围场县活动的记载。然后,又从资料中查到了杨苏纵队一部在1950年确实在遵义剿匪的情况。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成功找到了张等全烈士的亲属。

为烈士寻亲,让英魂安息。下一步,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继续依托“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为烈士寻亲,同时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努力让更多安葬在异地他乡的烈士找到亲人,魂归故里。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