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飘香“一带一路”--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百姓感受身边变化系列报道之四
2022-02-18   08时43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王畅

隆冬时节,平泉市榆树林子镇的蔬菜大棚里一片忙碌景象。

“瞧瞧这黄瓜,顶花带刺、又绿又嫩,我们不仅为北京各大商超供货,而且产品都卖到‘一带一路’去了。”村民王国明正忙着将自家大棚里刚刚摘下来的黄瓜装箱,他说,每年从12月至次年5月,正是榆树林子黄瓜上市季,高产期正好赶上春节,销售价格较高,靠着黄瓜,大家伙都过上了好日子。

“一年收入6万元钱不成问题。”榆树林子镇范杖子村村民廉铁柱在2016年借助政府贴息贷款盖起暖棚种黄瓜,仅一年时间就脱了贫。如今,黄瓜产业越做越大,他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发展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长效措施。平泉市榆树林子镇以黄瓜产业为依托,迈出了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榆树林子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是当地主要的对外销售市场,在这里,250余间门市和交易库房,吸引了全国各地100多家客商进驻,冀辽蒙三省区周边乡镇菜农都来此交易。

“市场已建成了3000立方米气调库,可以通过数控温度、氮气保鲜的技术,实现蔬菜无害化中长期保存。”榆树林子批发市场总经理王凤虎说,现在很多客商前来订购黄瓜,年增加产值达500万元。

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王凤虎转变了传统的销售方式,依托“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平台,和许多大型商超开展订购合作。北京物美集团、北京大润发、京客隆……随着销售渠道不断打开,日供各大商超仅黄瓜就达80万公斤,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

“仅北京物美集团,我们每天就供货黄瓜5万多公斤。”王凤虎说:“我们的目标是两年内把目前自由式交易变成‘订单式交易’,稳定农民收入。”

不仅如此,“平泉黄瓜”已经逐渐开始走上国际化市场。来自新疆的批发商祝学军已在榆树林子批发市场收购黄瓜多年,他以乌鲁木齐市为中转站,通过边境贸易,把榆树林子黄瓜销售到了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平泉黄瓜”已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作为“平泉黄瓜”的主产地,榆树林子镇持续推动黄瓜产业发展,通过规模经营、科技助力、市场带动,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共促产业振兴的生动局面。目前,榆树林子镇设施菜暖棚数已突破1.2万个,户均1.5个棚;设施菜暖棚总面积达2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4%;从事设施菜相关产业人数达3万人,占全镇农业人口的95%,提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00元。

为了发展黄瓜产业,榆树林子镇政府想了许多办法。产业起步之初,农民缺技术,就启动农民夜校。许多农民一忙完棚里的活,就赶紧到村部去听老师讲课。就这样,每个瓜农都渐渐成为行家里手,被周边的乡镇请去讲课指导、当技术员。

为更好地育苗,益农科技育苗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该公司每年都会选择带瓜能力强、口感好的品种,育苗后提供给瓜农,确保他们有更好的收益。如今该公司年育苗能力达1.8亿株,可供2.3万个蔬菜暖棚用苗,解决200余人就业,年产值达到6500万元。

为了让黄瓜就近经销,榆树林子镇建起了蔬菜果品市场。在北京中关村打拼的当地村民王凤虎被请回了家乡,负责管理市场,他运用最新的市场经营理念,带着农民学会了现代农业经营。王凤虎设计了独具特色的交易佣金制度,批发市场按每公斤7分钱收取管理费,经纪人按每公斤6分钱收取佣金。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经纪人刻意压价。菜农、经纪人、市场、客商各有各的利润点,保证了整个价格体系的稳定。

为保证黄瓜品质,镇政府积极引导农产品由无公害向绿色有机发展。通过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技术服务,建立分户生产档案,严格质量管控,确保每根黄瓜品质都有保证。截至目前,全镇已有4个设施菜产业园区申报了绿色认证,13个园区按农牧部门的要求开展绿色食品规范化生产,拥有“雄峰”“绿之源”“脆源”等多个绿色知名品牌。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