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百姓感受身边变化系列报道之三
本网记者 孙涛 赵可会 通讯员 杨旭
日前,记者来到了兴隆县雾灵山镇塔前村。阳光下的塔前村空气清新,牌楼古香古色,街巷片纸难寻……村口新建的村民活动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随着村民们的加入,宁静美丽的村落生动活泼起来。
“每次回村都有新变化!”已搬到县城生活的村民庄云环由衷地感叹。家住村口的张淑平见庄云环回村,赶紧拉她进院。阳光房里,50多盆花,红的、黄的、粉的,竞相争艳。“你家院子以前是个废品站,废塑料常年堆成山,那叫个味儿,我都绕着走。”聊起村里的变化,两人笑得合不拢嘴。
“出门路难行,晴天土雨天泥,粪便污水满地。”这是塔前村留给庄云环的曾经记忆,“村口的土路每年都要被雨水冲走一大层,旱厕、猪圈、鸡窝挤路堵门,苍蝇乱飞,臭气熏天。”
面对这种状况,塔前村决定借着全县农村环境整治的东风实施“先拆违、后建设”。历经两个月,塔前村拆除厕所、猪圈、柴棚、车库等违建,清理掉柴垛、杂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又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基础后提升”思路进行污水管网、厕所改造、街巷硬化、绿化美化建设等。村里还拿出100多万元以奖促改,实施了厕所改水冲式、厨房装抽油烟机、每户门楼统一改造的“三改”工程。
“土路硬化了,自来水接通了,2000多亩荒山绿化了,家家改成了水冲式厕所,铺设了污水管网,直通附近一家污水处理厂,垃圾也实现集中收集、转运、处置……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张淑平感慨地说。
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态为支撑。
张淑平介绍,塔前村实施了第三方保洁与村内自主保洁双重管理,配备三名专职保洁员,负责街巷、公厕、停车场、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扫及花草树木的修剪管护,不仅如此,还录制村容村貌视频作为“照镜子”对标的“蓝本”,制定清扫标准及管护规范,日清日保。
“一总四包”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更是深得人心。党支部书记负总责,“两委”干部包片、小组长(村民代表)包胡同、党员包户、户主门前实行“三包”。对门前“三包”较好户通过村大喇叭予以表扬,对门前乱堆乱放户由“两委”成员包联,加强日常督促和劝导,强化环保意识。
塔前村还制定了涉及卫生保洁、维护公共设施、文明养狗、车辆管理、节约用水等内容的村规民约7条,虽然只有500多字,却简单明了。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季度进院进屋检查卫生,对院落、卫生间、厨房及被褥进行360度无死角检查。对星级卫生户给予洗衣粉、毛巾、肥皂等奖励,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透着“狠辣”、带着“土味”的规定,效果很好。“大家遛狗时还拿着塑料袋和铲子,及时清理狗粪便。”张淑平说,好的管理要疏堵结合,街道禁止停放车辆的同时,村里还修建了两个停车场,并为农机农具划出存放专区。
经过努力,塔前村由“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森林乡村等。
环境美了,人气就旺了。每年三、四月份,便会有游客上山来采摘草莓,九、十月份,山上的梨、苹果、板栗等又会吸引一大批游客和客商前来。
红色的两层小楼里,村民马洪刚正在谋划开办农家院的事。“现在慕名而来的人很多,都夸塔前村比城里还干净,‘美丽’就是资源,‘干净’就是名片。”马洪刚说,他准备把楼上3间屋改成标间,今年就开门迎客。
一家投资公司也看中塔前村这块“生态宝地”,希望依托当地红梅寺、金牛洞等旅游资源,与塔前村合作发展乡村旅游。
站在河道边,看着正在实施的沟河治理工程,张淑平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2000多米河道治理后,河道内将水丰草茂,两岸还将建设公园绿道。到那时,塔前村会更美!”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