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大蒜的“绿色”升值路——双桥区双金种植专业合作社见闻
2022-10-12   10时01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 娄丽双


打开温室大棚的门,一丛丛蒜黄挨挨挤挤、比着劲地生长着,尽显盎然生机。“嗯!长势不错。”双桥区双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海金的脸上透着欣喜。


蒜黄是利用大蒜鳞茎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软化生长的一种绿色无污染蔬菜,色泽艳丽、香味浓郁,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种植蒜黄不仅给市民的餐桌上添加了一道美味佳肴,也为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在双桥区双峰寺镇南堂村的双金种植专业合作社,刚刚采收了一棚的蒜黄后,工人们将老蒜移出,随即在棚里摆上一排排大蒜。调整好室内的温度,经过按时给水、调控湿温,黑暗的大棚内,大蒜的“绿色”升值之路正式开启。


“过去都是土暖窖,种和管都比较麻烦,产量和效益也跟水培不能比。”李海金告诉记者,从2019年开始,合作社正式进行水培蒜黄的种植。建成的24间温室大棚里,整齐地排列着从刚刚摆上的大蒜头到不同生长阶段的蒜黄。“24天正好是一个生长周期,通过分茬播种,每天都有一棚的蒜黄可以采收,满足市场需求。”


在一旁的冷库里,工人们将刚刚采收的蒜黄一捆捆打包装箱。“这些蒜黄是客户预定好的,一会儿就要装车运走。刚采收的蒜黄,当天就能运往全市各个县区,装进老百姓的菜篮子。”李海金说。

李海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刚刚采收的这一棚蒜黄共3000斤,按照4元一斤的市场价来算,能卖到1.2万元左右,刨除5000元的成本、1100元的人工成本和200多元的水电费,一棚能收入5700元。短短的24天时间,大蒜的身价就翻了一倍。


蒜黄的成长主要依靠母蒜的营养,因此种植过程中无需农药和化肥,只需供水即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生产蒜黄后的废蒜根也有用。”李海金说,他们将废蒜根进行发酵,然后作为添加物加入到有机肥中,从而增强肥料的营养成分,还能起到杀菌除虫作用。“这样一来,就做到了‘变废为宝’,实现了‘一头大蒜’的价值最大化。”


记者了解到,从1996年开始,李海金一家响应政府号召,开始经营大棚,种植一些应季蔬菜。但是由于菜农多,传统蔬菜种植的季节性强,虽然能够满足温饱,却不怎么赚钱。多年来,李海金先后前往唐山、山东等地考察,拓宽自己的种植领域。


2007年,李海金放下传统的蔬菜种植,开始经营起豆芽菜,到2009年实现工厂化生产,并注册成立了双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20余名农民就业。2019年,经过考察之后,他又流转了40余亩土地,开始种植蒜黄。


如今,李海金的豆芽、蒜黄种植基地已经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运输一套体系,在24个温室大棚一旁,纯绿色种植的黄瓜、豆角、绿叶菜等试验田里的各种蔬菜长势也很喜人。李海金表示,他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绿色种植路,着手将绿色蔬菜种植与休闲农业旅游相结合,和更多热爱农业的新时代农人一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