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03/2021-29127 |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发布机构: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文件编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隆化县政协: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主动顺应高铁积极效应,推动承德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感谢一直以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提出的建议对充分抢抓高铁机遇,推动我市“十四五”时期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现就贵单位提出的建议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科学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抢抓高铁机遇,注重处理好速度和质量、城市和乡村、产业和城市、增量和存量、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水源涵养生态支撑能力,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创新驱动 集聚多层级多元化发展动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深度融入协同发展 建设全方位开放合作新高地。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特色化、集约集群化、现代化方向,抢抓“高铁新时代”“数字经济”新机遇,瞄准双循环经济新需求,紧盯国家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系列政策措施,做大做强3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3大支撑产业,加快发展县域“1+2”特色产业,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拓展产业新链条,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加大向县(市、区)放权力度。深化“承德办事一次成”改革,提升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推动更多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大厅,实现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加强企业服务,强化“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代表”力量配置,积极推行政府服务企业的“项目代办制”,完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深化商事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公用基础设施接入等重要领域流程再造改革,精简审批环节,削减审批要件,压缩审批时限,规范审批服务行为,提高审批服务效能。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能,打造“满意承德”。不断提升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满意承德”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以居民服务为核心的“一码通”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从“大厅办”向“网上办”“掌上办”转变,实现政府服务“24 小时不打烊”,推动“承德办事一次成”向“承德办事不用跑”转变升级。力争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全部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落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等相关要求,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
四、综合开发高铁站场周边区域
牢牢把握高铁时代机遇,充分发挥高铁促进核极聚集、轴线拓展、全域辐射的联动效应,加快高铁经济战略布局,培育多层次高铁枢纽经济圈、文化旅游带,加快形成空间优化、功能合理、网络健全、协调发展的高铁经济隆起带。突出高铁沿线文化、生态、民俗等特色旅游资源整合,推动景点、景区、旅游线路联动发展,培育高铁旅游消费群体、旅游产品和城市商业业态,打造高铁旅游精品线路和优质旅游经济圈。科学合理推进高铁站场周边区域综合开发,以南部高铁新城建设为龙头,联动兴隆县西站、安匠站、承德县北站、平泉北站发展,培育壮大站场经济圈,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会展经济、高端商务、综合交通等产业,积极发展“空铁通”、公铁联运等服务产品,有序发展楼宇经济。以承德高新区等高铁沿线各类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围绕“3+3”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合作,构建具有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集聚带。
五、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医疗康养
以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生态旅游城市为统领,优化“一核、两带、五大板块、六个旅游度假区”发展格局,丰富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构建业态完善的产业体系,完善旅游目的地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品牌宣传市场营销,推动文化旅游医疗康养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武烈河城市发展带,依托城市传统发展的主轴线,重点培育支撑国际旅游城市的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公共服务功能,持续提高城市综合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食药医健游”融合发展,加快创建一批医疗康复、保健食药、温泉康养等拳头产品,全力推进临空经济区承德市中心医院机场院区、医疗康养城、康养康复建设项目等重点园区建设,重点筹备医美小镇建设项目,构建全生命周期大健康产业链,打造中国北方高端医疗康养中心。做大做强“21世纪避暑山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北京天汇数字艺术科技园、金源文创园、中冀文创园等一批重大园区建设。依托弘扬塞罕坝精神,打造塞罕坝国际生态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培育一批规上文化企业,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农业、科技、生态、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附加值。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影视娱乐、新媒体等新兴业态,构建结构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大文博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强化对承德皇家文化、山庄文化、民族文化、地标性自然景观、工农业产品等进行创意性产业化开发,推广文创品牌。深化与故宫文创联动发展,带动避暑山庄文创品牌知名度提升。鼓励布糊画、满族刺绣、秸秆画、活性炭画、剪纸等非遗和特色文创产品提档升级。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设施菌菜、特色果品、道地中药材、清洁畜牧业和休闲农业,打造一批国家现代产业园、特优区、产业强镇、精品示范基地,培育形成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集群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百里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生态休闲农业、“京哈高铁”沿线设施菌菜、“皇家御路”设施蔬菜等10条特色产业示范带,建设食用菌、特色果品示范基地、热河道地药材示范基地,推动全市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集中打造提升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10 个。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数字化供应链,打造环京津一小时鲜活农产品应急保障和直供直销基地。推进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重点打造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带动全市农业由粗放分散经营向集约规模经营转变。瞄准京津中高端消费需求,做大做强“承德山水”品牌。
七、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提升中心城区综合能级,构建“一核、三带、六组团”空间结构,建立“1+5+7”城市空间形态管控框架,塑造具有鲜明承德特色的城市风貌。实施老城更新行动,推动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加速实施“一带三区”城市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南部新城和北部新城,形成双轮驱动的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格局。启动以六沟高新区为中心的承东新区规划,推进与承德高新区协同发展,为中心城区未来发展拓展空间。抢抓高铁新机遇,加速高铁商圈建设,打造集交通枢纽、商业服务、文化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推进城市商业街区、风情街区、城市客厅等城市提档升级项目建设。结合市县长远发展实际,统筹中心城区与承德县、滦平县、隆化县和营子区等国土空间布局,实现一体化发展,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各县城依据区位交通、生态环境、产业特色等条件,找准自身定位,重点抓好环首都卫星城和“微中心”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丰宁县、滦平县、兴隆县与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环首都卫星城。发挥平泉市冀辽蒙交界的区位优势,打造以契丹文化、循环产业为特色的冀辽蒙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发挥宽城产业优势,突出浓郁的满韵特色,发展钒钛、休闲旅游产业,打造冀东产业转型示范城市;发挥围场县生态和水源涵养的独特优势,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打造全国知名的森林草原文化特色旅游城市。
八、提升产业平台载体创新发展能级
按照“一区多园、一区一特色园、一园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实施“重点合作产业园、特色产业示范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五大提升行动,加快构建以承德高新区为龙头,以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支撑的全域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以优化园区布局、加快产业集聚为重点,着力提升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产业发展能级。 支持承德高新区引领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开放创新、产业集聚、宜居宜业的新的增长极。支持各县(市、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培育重点产业链、创建特色园区(示范基地)、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打造以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型建材、食品医药、商贸物流等产业领域影响力突出的发展平台。支持营子区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