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15/2021-27729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发布机构: 市生态环境局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让天更蓝山更青林更密水更碧
2021-03-23   11时00分 浏览次数:

生态,是承德最大的优势。过去的一年,承德一直在坚定不移地建生态、保生态、营生态,勇敢面对生态领域新挑战。全市精准施策打出“生态建设组合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大气环境主要指标创近十年最好水平,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0%,19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时代、新阶段,承德必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两区”建设为引领,持之以恒保护、建设和经营生态,进一步巩固拓展承德生态优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

这是全面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承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周仲明反复强调。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定位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亲自倡导的塞罕坝精神发源地,去年以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重要指示,坚决扛起水源涵养、生态支撑重大责任,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决向环境污染宣战,推进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巩固扩大,以绿色指数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绘就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画卷。

打好蓝天保卫战,打造华北最优的空气质量,呵护“华北绿肺”

“咔嚓”。2020年夏季的一天,北京游客马琳琰女士和女儿禾禾在避暑山庄水心榭拍下了她们此行最满意的一张照片。“天蓝蓝、白云飘,背起小书包……”禾禾开心地哼唱着儿歌。

“从2018年起,我每年都来承德旅游,今年承德的蓝天依旧醉人,空气依旧清新。在这样的环境里,去冰上玩一玩,在景区内走一走,心情大好。”马女士说。

连续多年来承旅游的外地游客,不仅仅是马女士一家人。他们的选择,反映出了对承德生态环境的认可,也折射出我市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可喜成果。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2020年,市区PM2.5平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微克;优良天数322天,同比增加14天;全市8县4区空气质量均实现了同比持续改善。”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孙雷告诉记者,回顾“十三五”时期,市区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4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2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由71%提高到88%,圆满完成了“十三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大气环境主要指标创近十年最好水平。

成绩如何得来?源于初心,源于担当,源于坚韧不拔--这是承德人民一致的回答和共同的行动。

治本攻坚,重点突破。承德生态良好,素有“华北绿肺、天然氧吧”之称,空气质量在京津冀地区处于领先位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既有工作基础上,我市打出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组合拳”,全面部署,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狠抓燃煤污染治理。重点围绕“压总量、压散煤、压劣煤”,大力推动清洁取暖和集中供热,完成燃气、燃油、生物质锅炉低氮燃烧和提标改造162台,全市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491台。

狠抓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实行“控、压、改”综合整治,严控新增污染项目准入,推动盛丰、兆丰钢铁公司产能退出,完成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15个,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10家,实施工业炉窑改造27家,“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狠抓机动车污染治理。统筹“车、油、路”综合治理,全面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积极开展成品油质量和油气回收装置监管专项行动;淘汰营运柴油货车7344辆,安装远程在线监控设备1551辆,推广新能源汽车2633标准车;建立了生态环境、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常态化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累计检测车辆2.6万余辆,其中超标车440余辆,罚款近9万元。

狠抓扬尘污染治理。集中开展“洗城”行动,实行道路积尘走航和激光雷达扫描监测,加强机械化洗扫和裸土地面修复;实施全域烟花爆竹禁售禁放;全面提升全市秸秆红外视频监控系统,严厉打击秸秆露天焚烧行为,处罚230起,追责问责81人,与上一年同期相比火情数量下降37.54%。

狠抓防控调度和目标考核。组建大气污染防治调度指挥中心和专家攻坚组,建立重点乡镇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排名和奖惩机制,强化污染天气差异化预警响应,大气污染防治常态化机制日趋完善;将40个乡镇作为重点管控区域,城乡并举、协同共治、奖优罚劣,真正解决污染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了“点位长”制--县(市、区)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分任5个国控点位、19个省控点位的“点位长”,乡镇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分任204个市控点位的“点位长”,对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负总责,全面落实属地责任。

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协调联动,持续发力,确保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推进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将以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为主线,突出抓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力保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打好绿化攻坚战,持续造林增绿,实现“绿富双赢”

“这是四年前拍的照片,那是去年夏天拍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信息中心主任王龙指着电脑里的两张照片说。这两张照片,一张显示的是一道光秃秃的山坡,另一张则是一道绿油油的山坡,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很难相信,这是同一处山坡。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阴河林场三道沟东坡坡度接近30度,1100多亩的山坡土层只有几厘米厚,再往下全是拳头大小的石块,当地人称这种山坡土层为“头皮土”,曾被专家断定“种树难活”。

为了消灭这样隐藏在绿海中的“黄斑”,新一代塞罕坝人不断摸索,总结出了大穴、客土、壮苗、覆膜、覆土等一系列严格的技术规范,实现了石质荒山“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

四年的时间过去。“如今,三道沟东坡上的樟子松成活率达到99%,高的树有一米半多了。”王龙欣慰地说。

踏着老一辈塞罕坝人的脚步,如今的“林三代”扛起了良种引育关、资源结构优化关、森林质量提升关、林业可持续发展关的重任,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近几年,塞罕坝机械林场累计完成各项造林任务5.06万亩。其中攻坚造林2.82万亩,林场内石质荒山全部实现了造林绿化。幼树成林后,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6%的饱和值。

植一片绿色,树一种精神。在塞罕坝精神的感召下,承德植绿、护绿的脚步从未停歇。

去年,我市全面启动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实施深山远山生态林、村庄庭院身边增绿、生态廊道绿化、草地修复治理等工程,全力构筑起京津生态屏障。

“全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京冀水源林、规模化林场建设、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突出两河(滦河、潮河)、六路(京承、承秦、承朝、张承、承赤、承唐高速)、四区(坝上生态脆弱区、干旱阳坡裸露区、城市建成区和美丽乡村片区)建设重点,进一步优化国土绿化布局,努力补齐缺林少绿地带的生态短板。”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全市共完成营造林167.73万亩,并实施了村庄庭院身边增绿工程,完成村庄绿化1.14万亩。

我市还实施草地修复治理工程,依托草原生态修复和京津风沙源项目,采取封、种、飞并举,草、灌、乔结合等方式,立体推进草地生态综合治理,全年完成草地修复治理49万亩。

“脱贫攻坚、生态为先”。

春风拂面,兴隆县南天门乡石庙子村村民于长国正忙着给果树剥去稻草“冬衣”。“去年果园收入8万多块钱,这好生态还真就是‘聚宝盆’。”于长国喜滋滋地说。

2020年,我市将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在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让贫困户在生态开发中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精准脱贫之路。

围绕“一环六带”中干果果品产业带和中药材产业带的产业布局,我市持续扩大板栗、仁用杏、沙棘等干果经济林产业基地规模。全市新栽植干果经济林面积3万亩,改造提升47.87万亩,山杏改接3000亩。同时,积极引入新品种,助推全市干果经济林产业升级,今年共引入板栗优新品种燕山硕丰、燕丽等7个,建立精品示范基地59处4.27万亩。

2018年以来,全市共累计投入资金1279万元,完成新栽果树2.44万亩、老果园改造提升10.5万亩,贫困户人均果树达到200株以上,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平均增加贫困户收入2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我市还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护林员达到14881人,吸纳贫困户5000多人进入到400多支造林队伍中。同时,鼓励各县(市、区)优先发展既有生态功能又有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注重引导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园,形成了“靠生态护林扶贫一批,靠造林劳务扶贫一批,靠发展经济林扶贫一批”的生态扶贫工作先进经验做法。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树铭在我市编制印发的《林业扶贫典型经验汇编》上题词:“此扶贫典型经验很好,值得各地学习借鉴推广。”

筑牢生态屏障,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实现绿色发展,为自身增资源拓财源。“绿富双赢”的路上,承德,必将阔步向前。

打好碧水保卫战,不断优化流域水生态环境,建设“幸福河湖”

“你看,这一道道用铁丝笼加固网住石块而成的护坝,既能固定河岸防护水土流失,将来还能利用石块中间的空隙,给水草、绿植留下生长的空间,形成水清岸绿的美景,算得上是一种‘生态网格’,大伙儿都很期待工程早日全面建成。”滦平县张百湾镇山前村村民史艳波,站在滦河下猪店至黄营子段河道生态治理项目现场,指着滦河岸边的石笼护坝如数家珍。

他所说的,是去年我市大力开展的“八百里滦河水质保护工程”中的一个子项目。

“实施八百里滦河水质保护工程,不仅仅是保护滦河水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兼顾了承德产业绿色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孙雷表示,这项工程重点实施河道清淤、生态固坝、河岸绿化、截流固沙等综合治理,计划投资11.23亿元,去年启动实施22项,已完工7项。

有河有水,有草有鱼,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这是我们的一致目标。

承德地处京津上风上水,是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河之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担负着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重任。为此,承德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摆到了“生命线”的高度,作为政治之责、发展之责、民生之责,通过创新机制、压实责任,以钉钉子精神,全力抓落实、促成效。

为建设好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去年,在建立健全河湖长会议、河湖巡查、提示调度、督察督办等制度的基础上,我市创新建立河湖长责任、联合监管执法、河务警长、巡查保洁、考核问责、监督激励、资金投入等七项机制,强力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行动。

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水利部以《深化创新之举,远谋发展之策》为题,将我市做法选入全国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经验;在全省率先实行的乡村河湖管理员制度,在《河北改革动态》专题报道;在全省首创“技防+人防”智能化、网格化河湖生态管护机制,被省河湖长办作为先进典型经验组织交流。

不仅如此,全市突出季节性差异化管控,在枯水期,聚焦不稳定达标断面,督促双桥区、双滦区和丰宁满族自治县污水处理厂加快扩建和提标改造,最大限度降低排水污染负荷;在凌汛期,全面开展河道垃圾清理,积极做好域内水量管控和域外水库放水量协调工作;在汛期,实行涉水企业驻厂监管,全面排查清水入网行为,严防污水溢流,紧盯断面异常水质超标数据,实施临时替代或数据剔除;在平水期,大力实施河道清理整治和水源涵养工程,加快推进沿线设施农业建设,逐步改变农业灌溉方式。

2020年,全市19个地表水国省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保持100%,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市水质优良比率和达标率全省领先。全市共落实水利投资15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资金6.2亿元,市县地方自主投资8.8亿元),完成投资13亿元;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620余平方公里,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24%;0.9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

水生态修复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承德愈战愈勇。

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滦河上游,过去,当地农户以种地放牧为生,粗放式的畜牧方式,让这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之牛羊的粪便污染,导致小滦河水质浑浊,流域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为了保护这片京津冀水源地,“承德市与天津市启用东西部扶贫资金,恢复自然湿地1300亩,打造人工湿地330亩,完成湿地保护绿化260亩,共流转租赁和保护湿地草场2430亩。”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科负责人介绍,随着小滦河水质的改善,不仅滋润了昔日的沙荒地,也让农户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

“草场流转获租金,就近打工挣薪金,售卖经营赚现金。有了湿地公园,我们有了自己的生财之道。”一位农户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每年每亩地有500元租金,通过打草还能挣到固定工资,一年下来可以获得1万多元的纯收入,真是依靠好生态,处处赏景,步步生“金”。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咬定目标,持续用力,我们就一定能让承德的天更蓝、山更青、林更密、水更碧,创造更多塞罕坝这样的绿色奇迹,奋力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现代化新征程。

记者:关鹏玉


编辑:苑秋菊

来源:和合承德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