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21/2021-29042 |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
文件编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一、2020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2020年,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转型,农业农村持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发展态势,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发挥了“基本盘”和“压舱石”作用。
——省市各项重点任务圆满完成。承担的省委、省政府考核市委、市政府3项重点(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质量强市考核有关事项)、27项省政府重点任务、17项市政府重点任务,均高质量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农业经济两项主要指标增速较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90元、增长9%,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全市一产增加值336.3亿元、增长5.3%,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一产增加值净增38.3亿元,占去年全市GDP增量79.3亿元的48.3%,拉动作用明显。
——一批重大事项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取得新突破。平泉、承德县、宽城、兴隆4县入围越夏食用菌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获得补助资金4000万元。宽城板栗成功获评2020年“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总数达4个(居全省第一位),5个特优区获评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总数达到15个。宇航人沙棘公司获评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7家(居全省第一位)。平泉、滦平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单位。隆化县七家镇获批国家产业强镇项目、获得奖补资金1000万元。双滦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交流典型单位”(全国60个、全省2个)。兴隆县蓝旗营镇、宽城县碾子峪镇艾峪口村成功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总数分别达到16个和1050个。
——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会议。全省品牌农业工作现场会、全省山区丘陵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先后成功举办了“承德山水”扶贫产品进北京活动、河北省农产品暨“承德山水”产销对接推介活动(广州站)、“承德山水”优质扶贫农产品进京推介活动等大型活动,我市“承德山水”品牌打造、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带建设、特色优势区培育等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
——粮食生产任务超额完成。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25.9万亩(完成省下达任务425.6万亩100.07%)、增长1.2%,总产量146.5万吨(完成省下达任务144.5万吨的101.38%)、增长1.3%,有力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政策性项目资金争取维持高位。共争取省以上各项政策性项目80个、资金14.18亿元,其中财政转移支付项目69个、资金12.35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1个、资金1.83亿。
——产业扶贫工作顺利通过考核。产业扶贫质量和覆盖率稳步提高,在2020年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得“好”的档次,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级贫攻坚成效考核,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创历史新高。全市累计争取到上级资金33258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9.2万亩,其中2019年度项目已基本完成,2020年度项目完成45%,处于全省领先位置。
(一)聚焦优化产业结构,农业供给侧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是“承德山水”品牌不断叫响。持续完善品牌绿色标准化生产、产品检验检测、二维码追溯体系建设,编撰覆盖67项农业主导技术的《承德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手册》,全域全面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组织针对“承德山水”品牌农产品检测121批次、合格率100%,目前已有166家企业、7大品类871个单品入驻电商运营平台,鲜活产品全部实现了扫二维码可追溯。今年以来,先后举行了“承德山水”农产品进天津、进北京等大型活动,以“承德山水”为主题先后组织参加廊交会、农交会、绿博会、河北品牌农产品万里行(上海、广州、深圳三站)等大型展会,央视1套《新闻联播》前十分钟连续播放“承德山水”广告14天,“承德山水”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争取到“承德山水”品牌发展有关项目资金1500万元,全力保障重点工作开展。在“承德山水”品牌带动下,全市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分别为5个、11个和31个,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全年新增绿色食品认证产品30个、总数达到144个,新增有机认证产品11个、总数达到162个,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地标产品(农产品)总数达到31件,全市有“中国驰名商标”13件,有5家企业正在申报。二是“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有力。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力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全年蔬菜播种面积面积97.1万亩、增长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31.6万吨、增长7.2%,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75.7万吨、增长12.5%。全市牛存栏72.0万头、出栏68.0万头,增长1.1%和3.9%;羊存栏94.9万只、出栏156.7万只,增长5.0%和0.3%;生猪存栏89.4万头、出栏163.0万头,同比增长11.4%和下降2.6%;家禽存栏2327.7万只、出栏7853.3万只,增长1.1%和1.3%;肉、蛋、奶产量38.1万吨、11.1万吨、10.7万吨,增长2.1%、0.6%和10.7%。三是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调减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31.6万亩、占任务数105.3%,打造了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京北草原天路”“京承御路”“京沈客专”四条结构调整产业带,建设了五万亩种植业示范区2个、万亩示范区5个、千亩以上示范片区44个,38个典型入围省“四个一百”工程。通过结构调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4.1万亩、产量16.6万吨,增长3.7%和3.3%,园林水果产量109.2万吨、增长10.8%,食用坚果产量为20.7万吨、增长19.4%,马铃薯面积达到79.77万亩、增长3%。四是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0.72%、增长4.93个百分点。强化产品检验监测,种植样品、畜禽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9.52%和99.8%,营子区获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加强追溯体系建设,全年开具合格证4.2万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经营主体全部依托省农产品追溯平台实现可追溯。全力做好疫病防控,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全市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五是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全力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全年培训4340人,12个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农技推广应用,累计筛选155个主导品种、27项主推技术在全市推广。新创建农业创新驿站5个、总数达到17个,均按照“十个一”推广模式开展工作。强化农机推广工作,共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3123万元,补贴各种农机具7663台件、受益农户6320户,争取农机深松补助资金1296万元,完成深松作业43.2万亩、完成率100%,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01%。六是绿色发展方式广泛推行。推进节水节肥节药,完成旱作节水技术推广36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6%,化肥使用量同比降低2%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药使用量同比降低2.44%,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2.5%、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2%。抓好畜禽粪污治理,795个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4.23%。促进废弃物回收利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全力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工作,通过确村确户掌握全市2020年采暖季全覆盖清洁取暖总户数79.8258万户、洁净煤需求数量97.9831万吨、新增型煤专用炉具11.859万台,全部配备到位。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滦平、承德县县2个无害化处理厂基本建成,完成省环保下达任务。
(二)聚焦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深入实施“扶龙行动”。重点扶持壮大“双30强”龙头企业,新培育森源、恒全、衡骏三个省级创新型企业,全年召开增信基金领导小组会议7次、审批贷款69笔、3.31亿元,累计放款突破15亿元,放款额度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市市级龙头企业新增23家、达48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6家。二是大力发展涉农工业。瞄准建设千亿级“京津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加工基地”,重点谋划推进了食用菌、山楂、板栗、马铃薯等10条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龙形产业集群,新上总投资43.6亿元的20个重点加工项目和配套项目,投产达效后产值达到106亿元。平泉市食用菌产业集群列入全省32个拟打造的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集群,围场马铃薯、滦平禽肉等11个产业集群被省厅列为拟打造的区域性集群。三是推进产业化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抗疫情、上项目、兴产业、促脱贫、保小康”专项行动,全年重点抓好161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总投资397.5亿,13个项目列入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5.5亿元、占计划目标的100.6%。5月和9月,先后组织召开全市农业产业重点项目观摩活动,有效推动了项目建设。四是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质量。持续抓好平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各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新获评省级现代农业精品园区3个、总数达到9个,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精品园区6个、总数达到20个,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3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近60万户。五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新申报省级示范联合体13家、总数达到30家,新评选认定市级示范产业化联合体18家、总数达到47家。隆化县七家产业强镇项目完成投资1450万元,建设草莓日光温室76栋,打造富硒马铃薯基地300亩。累计有17条“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精品线路被省公开发布,兴隆县诗上庄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综合排名第一。六是推进农村“双创”。平泉市桲椤树镇食用菌产业孵化基地、滦平县周台子培训中心获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全力推进农民工就业,经调查摸底,全市现有农民工约67万人,未就业5.1万人、占比7.6%,农业农村工作中,农产品加工集群带动农民工就业约6.9万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约5.6万人、人居环境整治带动约2.1万人、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约1.35万人、产业强镇项目带动约3000人。
(三)聚焦打赢首场硬仗,农村人居环境呈现新面貌
全市累计投入各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13亿元,各项重点均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厕所改造,共改造各类无害化卫生厕所60969座,完成年度目标45500座的135%,累计达到34.9万座,完成厕所改造任务的村385个、累计达到898个,新购置抽粪车335台、建设粪污处理站206个,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由12.71%提高到50.3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设乡镇转运站31座、累计达到86座,实现“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模式的村2428个,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覆盖村庄比例达到9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80个、累计达到370个,完成农村生活污水管控村庄648个、累计达到2102个,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畜禽粪污治理,配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13处,建设农业生产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1个,所有规模养殖场配建率达到100%。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历史积存垃圾堆放点1030处、农村生活垃圾1925000立方米、村内塘沟9015处、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630900立方米、残垣断壁或杂物14062处,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2025个,全市完成“五清三建一改”任务的村2428个。村街硬化,完成通村道路的村24个,完成主村到各自然村有一条畅通道路的村270个,完成主街道硬化的村65个,完成入户道路硬化的村44个,完成穿村公路硬化的村83个,所有行政村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村庄绿化,完成村庄绿化面积11497亩、总面积达到28.66万亩,村庄绿化覆盖率达标的村685个,所有行政村实现绿化全覆盖。村庄美化亮化,新安、更换、维修路灯数17882盏、总数达到178593盏,村庄公共照明达标的村311个,完成美化整治的村1001个,完成地名设置标准化的村768个,所有行政村实现亮化和地名设置标准化全覆盖。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建设美丽庭院102666户、总数达到50.98万户,建设精品庭院25566户、总数达到12.46万户。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村117个、累计达到376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重点抓好两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确定市长包联宽城化皮“花果满乡”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完成示范区三年创建方案和年度创建方案制定,今年实施富硒果品现代产业园等重点建设项目15个、完成投资3510万元,平泉桲椤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今年实施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等项目20个、完成投资4044万元。13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9个中心村示范点全年完成投资1.33亿元,建成新民居1952套、23.52万平方米。8月31日在兴隆县成功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观摩会议,兴隆改厕、垃圾治理等经验在全市推广。
(四)聚焦提高带贫质量,产业扶贫工作得到新巩固
一是建立“三个清单”。建立产业扶贫重点任务清单,对全市17万户、46万贫困人口的产业扶贫数据进行摸底,录入产业扶贫数据统计系统,同时对5372户、13876名脱贫不稳定人群进行标注监测,全市贫困户产业帮扶一重覆盖率100%、两重以上覆盖率82%以上。建立剩余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帮扶清单,对1938户、4555名剩余贫困人口,建立产业帮扶清单台账,逐户落实帮扶措施,目前两重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带贫主体清单,目前全市打造省级扶贫龙头企业134家(2020年新认定32家),建设扶贫产业园区72个,实现经营主体贫困村全覆盖,各类扶贫经营主体累计带动14.15万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二是抓实项目建设。全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013个、投入整合资金12.82亿元,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到村到户产业扶贫项目8026个,覆盖936个贫困村、扶持16.97万户贫困户,受益贫困人口45.84万人。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建立技术服务体系,组建各级产业专家服务团队49个、902人,遴选村级产业发展指导员944人(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建立监测预警和监管机制,每季度对农业特色扶贫产业的市场动态、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判并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四是抓好问题整改。针对国考、省考和脱贫攻坚“回头看”排查问题,坚持一体部署、一体整改,目前所有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针对省大督查、“百日攻坚”专项督查反馈的“点对点”问题,逐项进行督导盯办,所有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同时以问题整改为抓手,高质量完成国家普查各项工作。五是培树先进典型。围场“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和丰宁“振兴传统工艺 助力产业脱贫”2个典型入选2020年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3个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双百”产业扶贫案例,13个典型入选全省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五)聚焦盘活资源资产,农村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去年圆满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基础上,今年已有2469个行政村在农业农村部门进行登记赋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主体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市共核实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48.7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3.35亿元,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97.89万人。二是加快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全市农村承包地颁证率已超过96%,涉及36327户农户、17108亩承包地的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全市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0.3万亩,累计达到176.6万亩,流转率达到42.5%,围场、丰宁、隆化、平泉、滦平五县(市)作为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通过开展“地押云贷”,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500余万元,平泉市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荣誉称号。三是稳妥推进宅基地改革。顺利完成了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关于宅基地管理职能的划转,全市208个乡镇街道宅基地审批工作全部就绪,已受理审批宅基地847件,设立宅基地村级协管员2480名,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全市宅基地管理与改革责任体系初步建立。四是着力培育壮大两类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全市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数量达到8653家,新获评省级示范农场37家、总数达到110家,新认定市级示范家庭55家、累计达到255家,对417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进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5.7%。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全市目前登记注册合作社12781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达到32家、157家和351家,通过对6693家合作社开展排查整治,未发现涉嫌非法集资现象。五是不断深化农垦改革。在完成牧场办社会职能改革、稳步推进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农垦集团化改革,经市政府批复,我市以承德御道口农垦实业有限公司为核心、其他四个牧场加入组建市级农垦集团,后名称变更为“承德御道口农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完成挂牌,设立党委、纪委、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公司有7个内设机构和6个子公司,正在稳步开展运营。我局下属鱼儿山牧场瞄准打造农垦现代庄园,积极发展高效农牧业经营,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0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52万元),牧场资产总额达到4500万元、利润50万元,人均纯收入8000元。
(六)聚焦深化区域协同,农业对外开放收获新成果
一是持续开展农业大招商。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5.18”廊坊线上经洽会、2020线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河北省农产品线上销售直播活动、第二十四届中国廊交会、百家京企进承德、百家津企承德行等系列活动,重点瞄准京企、津企合作需求,谋划筛选项目,全年累计引进签约农业招商项目33个、总投资73.85亿元,落地率90%以上,完成投资35.5亿元。二是着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围场长宏、承德润美、承德大金星3家企业成功申报为国际标准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总数达到28个,长城绿源、承德宇航人等7家企业获得2020年出口认证补贴奖补、累计达到33家,出口农产品一次检验合格率达到99%以上。
二、2021年工作谋划
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三区一城”发展定位和“1266”发展战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抢抓高铁时代机遇,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力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应,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千亿级“京津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加工基地”,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确保“十四五”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提供有力支撑。
(一)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给能力
1.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配合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开展乱占耕地问题整治,加强耕地保护与用途管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做好土地流转管理、设施农业用地监管等工作,全面开展耕地“非粮化”排查整治行动,分类处置存量,坚决防止增量。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年内新建20万亩高标准农田。
2.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各级责任,确保粮食生产任务落实到地块、品种和责任人,抓好春耕备播和田间管理,抓好撂荒地利用,2021年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低于425.9万亩、产量不低于29.3亿斤。
3.保障重要农副产品有效生产供给。实施新一轮“菜篮子”产品生产三年行动计划,在市区、县城周边布局建设一批蔬菜种植和加工基地。抓好越夏食用菌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打造以平泉为重点的全国最大越夏香菇产区和食用菌加工聚集区。以“百万头优质肉牛”“百万只优质肉羊”项目建设为牵引,稳步壮大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抓好生猪恢复生产,确保恢复到2017年水平。全力抓好朴诚乳业项目建设,弥补奶业加工短板,力争实现奶牛存栏增长。2021年力争蔬菜播种面积增加2万亩以上,肉牛、肉羊、生猪、禽出栏分别达到75万头、190万只、198万头和7500万只,奶牛存栏3.8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1万吨、16万吨、13.8万吨。
4.实施现代种业发展行动。加强农业、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做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实施特色种业引进培育工程,以马铃薯、玉米、水稻、杂粮杂豆、板栗、山楂、苹果等为重点,着力选育一批适应本地地理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以黄瓜、西红柿、菜花、芹菜等品种为重点,全力发展工厂化育苗,助力设施农业发展。借助京津科研机构力量,积极参与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种业创新联盟,力争培育5个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强种子市场检查和质量检测,严厉打击种子市场不法行为,强化大田转基因专项检查,杜绝转基因种子生产、转基因大田种植。
5.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落实省“十二群、百园、百品”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一二三”工程建设【培育10大优势特色产业、建设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30个高端精品】,。大力发展优势道地和药食同源中药材,巩固以围场为重点的高寒地区马铃薯种植基地,支持重点水果优势区和重点果品企业发展。2021年力争10个特色优势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以上,培育高端精品农产品24个。
(二)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6.提升农业结构调整质量。立足“一环六带”全域产业布局,持续推进“五个百万”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稳定的、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沿水系、整沟域布局“百里万亩工程”,落实“四个一”推进举措,持续巩固农业结构调整成果,因地制宜发展蔬菜、马铃薯、中药材、杂粮杂豆等特色优势品种,促进地块规模流转,着力建设万亩示范片区,打造一批精品示范基地和“承德山水”品牌直供基地。加快培育“京沈高铁”沿线设施菌菜、“长城沿线”京东板栗等10条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带。2021年全市重点抓好万亩示范片17个。
7.持续做大做强“承德山水”品牌。持续完善“承德山水”品牌绿色标准化生产、产品检验检测、二维码追溯体系建设,从严把关推荐经营主体入驻电商平台,不断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争取品牌建设政策项目扶持,加强品牌对内对外销售渠道建设,力促“承德山水”品牌知名度和溢价能力进一步提高。2021年,确保入驻电商平台的鲜活农产品全部实现扫二维码可追溯,重要农产品检验监测实现全覆盖,以“承德山水”为主题举办或组织参加综合性大型展览展示展销活动5次以上。
8.着力提高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加工水平。瞄准建设千亿级“京津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加工基地”,持续做强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持续深入实施“扶龙行动”,打造一批“卫字号”“健字号”品牌。督促落实县委书记、县长包保制度,集中精力打造食用菌、山楂、板栗、中药材、杏仁、沙棘等10条龙型经济产业集群。抓好产业化项目建设,2021年省级龙头企业突破100家,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160个以上,全市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同步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积极推进京津周边主食加工(中央厨房)示范园区建设,着力培育市区和县城周边主食加工(中央厨房)示范企业。
9.放大现代农业园区聚焦效应。大力推动现有省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标准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全力推进滦平农高区核心区、平泉食用菌园区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行动,同步推进产业强镇创建。鼓励支持各县(市、区)积极争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10.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农产品提标行动,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72%以上。开展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培育,年内力争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新增9个、有机农产品认证新增8个,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个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全年电子追溯点累计达到500个以上。全力抓好动植物疫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重大动植物疫情。
11.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农高区创建为引领,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现代种业发展行动,着力构建“京津研发、承德中试、就地转化、率先推广”协同创新机制。整合市内科研资源,搭建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抓好战略联盟、试验站、农业创新驿站、科技小院等建设,实现科技服务到村到户到项目。持续抓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技人员技能提升工程。2021年新建农业创新驿站5个,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00万元以上,完成农机深松作业40万亩以上。
12.广泛推行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年完成旱作节水技术推广360万亩以上。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2%以上,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全力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开展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示范区创建,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农膜回收率达到85%。实行耕地分类管理,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
13.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瞄准打造首都“后花园”,实施“农业+”战略,着力构建“文旅农教”融合发展体系,全力打造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等休闲农业旅游重点线路。与商务、供销部门配合,全力抓好承德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冀康国际物流总部基地、中鸿记“中央厨房”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高效智慧化物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2021年力争建设省级示范联合体10家以上、评定市级联合体15家以上,被省公开发布推介“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系列休闲旅游精品线路10条以上。
14.提高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以京津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积极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和“敲门式”精准招商,引进建设一批产业前拓后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借助农交会、廊交会、河北品牌万里行等活动,着力开辟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新市场,扩大农业对内对外开放,同时积极争取国际标准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出口认证补贴,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2021年,力争招商引资达到55亿元上。
(三)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15.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研究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协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统筹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推动村庄硬化、美化、亮化、绿化等村容村貌提档升级。年内改造各类无害化卫生厕所3.5万座以上,完成5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黑水)治理,在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发电。
16.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编制《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意见(2021—2025 年)》,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配套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按照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保留改善和搬迁撤并等5种村庄类别,明确建设路径,分类实施,打造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2021年连线成片建设70个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17.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按照集中资源、集聚要素、统筹规划、连片整治的原则,同步推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全力推进“六个一”创建工作,加快建设空间优化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业旺民富生活美、文明和谐风尚美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2021年,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2个以上,全力抓好宽城化皮“花果满乡”、滦平“百里潮河”等10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同步抓好9个中心村示范点建设。
18.协调推进乡村治理创新。采取全程跟踪、全程指导方式,持续抓好乡村治理示范点创建,及时挖掘总结各地乡村治理典型经验并广泛推广。会同组织部等部门,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健全完善“五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力促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会同文化旅游部门,指导乡村文明和优秀农耕文化建设,协调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2021年确保试点创建工作圆满收官。
(四)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19.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指导围场、丰宁、隆化、平泉、滦平五县(市)扎实做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有效破解新型经营主体和种养大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2021年全市力争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流转率达到45%。
2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广“肖店经验”,支持、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运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不断拓宽集体资产量化范围,赋予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探索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多种路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1年力争农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75%以上。
21.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切实加强对村民申请宅基地新建住房或在宅基地原址翻建、改扩建住房审批管理的工作指导,确保村民的申请能够及时受理审批,抓好平泉宅基地改革国家级试点,围绕宅基地分配、流转、抵押、退出、使用、收益、审批、监管等各个环节,探索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抓好滦平宅基地改革省级试点,积极探索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激活闲置的农村资源。
22.大力发展“两类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将专业大户、种养大户等规模经营户纳入家庭农场管理与服务体系,年内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数量突破9000家,新评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0家、争创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重点抓好157家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全市农民合作社监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
23.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向多层次、多类型发展,加快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提档升级。鼓励农民合作社积极对接市场,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集体成员提供农业生产性托管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强化基地建设,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专业户发展。2021年全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达到885家,服务面积450万亩次以上。
24.进一步深化农垦改革。续推进农垦区域集团化、牧场企业化改革,支持承德御道口农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不断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引导国有牧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完善国有土地经营制度、职工承包租赁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国有牧场与职工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打造国有牧场示范基地,建设农垦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
(五)强化“三农”工作支撑保障
25. 加强统筹协调。持续加强乡村振兴统筹推进机制,强化协调、督导、调度,调动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力量,破解农业农村瓶颈难题,形成各负其责、重点突破、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压实县(市、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力促县委书记发挥“一线总指挥”作用,同步压实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前沿阵地的“指挥员”职责,组织开展中央、省、市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确保各项重点任务有力有序推进。
26.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与中国农业大学编制团队密切配合,抓好《承德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十四五”期间“三农”工作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点工程项目,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
27.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市、县农业农村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农办秘书机构和农业综合执法力量配备,督促指导县区加强乡镇涉农机构建设。建强农技推广队伍,培养一批科技能人和“土专家”。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高素质农民4500人以上。
28.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认真落实国家7部委和省直7厅局《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实施意见》,紧盯农业农村部重点扶持28类项目,完善市、县项目库,谋划储备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十四五”投资计划和实施范围。拓展农业农村投资渠道,贯彻落实中办国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挖掘乡村投资潜力,力促实现“取之于农”而“ 用之于农”。
29.防范化解农业农村重大风险。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毫不放松地抓好农机、饲料、兽药、农药、肥料、农村新能源工程等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全面梳理排查风险隐患,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做好极端天气预警和病虫害监测防范,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抓好农业农村领域信访维稳、扫黑除恶、政府隐形债务风险化解等工作,为“三农”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