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 创造美好生活--我市2021年民生工程整体进展顺利
2021-12-17   09时04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关秋实


图为小佟沟小区外墙保温改造提升工程现场。本网记者李国强摄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有所为、民有所享。


2021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各项民生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稳步推进。


年初,我市公开发布了2021年民生工程,涵盖人居环境改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医疗康养促进、食品安全提质、居住条件改善、中心城区“治堵”、就业创业提升、市政管网改造、文化体育惠民、商业便民服务等十个方面,共20件民生实事。


近一年时间中,市委、市政府采取每月发布、定期调度、跟踪督办、媒体监督等多项措施,有力有序推进各项民生工程。一项项惠民之举,一桩桩利民实事,补齐了民生短板、提高了民生质量、满足了民生期待。


惠民生、解民忧,回应民生关切


桥面宽阔平整,新铺的沥青泛着光泽,“Y”字形的桥塔在蓝天下分外醒目。近日,高新区闫营子大桥主体工程全部完工,施工人员正紧张进行着后续工作。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承载着群众幸福,体现着城市文明。为了让市民出行更加便利,我市实施了中心城区道路桥梁建设工程、交通道路完善工程。目前,承下路拓宽改造、凤凰山大桥加固改造工程已经完工,闫营子大桥预计年底通车,会龙山隧道预计2022年6月底通车,南营子大街、东大街、五条胡同、温家沟等7处路口拓宽微改造项目全部完工。路口智能信号灯改造、完善主干道机非隔离设施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这里新修了停车场,以后来商场购物就方便多了。”在05鑫港小区路侧停车的滦平县居民邵先生说。今年,滦平县在明华商场路侧、融合时代路侧、05鑫港路侧等地新建成了停车场14处。在我市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工程中,目标任务是全市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4万个,目前已建成停车场61个、增加停车泊位13049个。


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市民,也有了新的幸福感。高铁站至双峰寺绕城高速等3条公交线路和3条旅游专线全部开通,160台纯电动公交车完成投放,中心城区行政村公交线路全覆盖率达87.6%,全市县城3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行率达90%,完成全年任务。在农村,“四好农村路”建成1627公里,完成全年任务的98%,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交通保障。


兜住底、补短板,解决民生夙愿


“没想到啊,截肢30多年后,我又重新站了起来……”双滦区的赵先生是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确定的免费假肢装配对象之一,一对免费假肢,让他能够迈出家门,迎接新的生活。


目前,助残助孤服务工程涉及的6项工作已提前超额完成,提供助残服务达到1.4万人,其中完成康复服务4793名,适配辅助器具5304名,就业培训2332名,托养服务1441名,无障碍改造750户,资助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大学284名。


在农村厕所改造提升工程中,我市改造户厕6.35万座,新建公厕635座,总体完成全年任务,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在全市建设厕所维修站147个、购置吸粪车1012辆、建设粪污处理设施486处,加强“三个机制、三支队伍、三个电话”等软件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建立长效管护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了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机制。


3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已开工,10座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3座完工、7座主体完工,将为洁净家园尽一份力;天然气管网工程完成管网铺设61.3公里,改造安装居民用户13835户;全市14家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全部落实常态化动态监管机制,16家超市全部录入“河北食品追溯平台”,让百姓“吃得放心”……市民的生活品质有了极大改善。


创机制、重改革,不负民生期待


围场姜家店村的李先生行动不便,每个月领取低保的时候,村级综合服务站的代办员就会直接到他家,帮助李德军填写表格进行申报。目前,我市村(社区)综合服务站提升工程全部完成,全市2459个行政村、198个社区,共建有2657个村(社区)综合服务站,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100%。


有了“家门口”的服务站,群众办事不用出村(社区),纷纷对此竖起大拇指。我市村(社区)服务站均建立了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代办服务、投诉举报、责任追究等制度并上墙公示;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必要设备配置到位;配备了1-2名村干部从事服务工作,具备条件的村(社区)配备了35岁以下支委加入综合服务站。


办事方便了,看病也越来越便捷。在医疗促进工程中,我市通过招录、进修、在职学历提升、中短期培训等途径培养乡村医生2000名,选派203名医师对口帮扶100所乡镇卫生院,县域紧密型医联体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市、县、乡三级远程动态诊疗服务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区6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院内环境改造工作均已完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健康码已上线使用。


新建的95个“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多了休闲运动的场所;完成25个生鲜超市、菜市场、农贸市场和100个社区示范便利店新建改造,为市民提供“干净、有序、安心”的一站式采购服务;培训乡村(社区)文艺骨干2417名,培育乡村基层文艺团体194支,“高雅艺术进承德”文化惠民演出29场次,让生活越发丰富多彩。


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件接着一件办,百姓的急盼急需,就是民生工作的指向标。全市十大民心工程齐头并进,不断为新一轮更高质量的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点此下载信息图片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