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
本网讯(刘环宇、刘洛余)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把塞罕坝精神植入灵魂血脉、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植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以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为有力抓手,强优势、补短板,持续巩固提升承德市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35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03%,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0.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0.22平方米,基本形成了青山环绕、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林居相宜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持续保持承德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滦平、兴隆、丰宁、宽城和隆化5县先后被授予“河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其中滦平、兴隆和丰宁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备案,滦平县编制的《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率先通过国家评审。
组织领导到位,构建健全的森林城市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森林城市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每年召开春季和秋冬季国土绿化暨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大会,对森林城市建设工作进行再安排、再动员、再部署。市委主要领导不定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和调度会,专题听取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汇报;市政府主要领导就国土绿化、森林草原防火、森林城市创建等工作现场办公、靠前指挥;市人大、市政协每年组织林业和草原专题视察、调研,为森林城市建设献计献策;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按照职责分工,统筹推进所承担建设任务。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同时将营造林工作纳入全市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强力推动工作落实。
突出重点到位,构建宜居宜业的森林城市体系。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政策要求,以“两河(滦河、潮河)、两路(高铁沿线、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两侧)、四区(坝上生态脆弱区、干旱阳坡裸露区、城市建成区和美丽乡村片区)”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省级森林城市为引领,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坝上植树造林、绿色廊道等国土绿化重点工程,合理调配乡土优势树种和苗木,明确区域主栽树种,全力打造功能完备的生态屏障。坝上地区以落叶松、沙棘、白榆、云杉、樟子松、柠条等为主栽树种,以林草、林苗、林药为主要治理模式,兼顾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接坝地区以寒地苹果、山杏、沙棘、油松、柞树、白榆等为主栽树种,并持续加强现有林抚育经营,提高林分质量、提升森林生态效能;中南部地区优先栽植板栗、仁用杏、山楂、苹果、葡萄、梨等经济林树种和杨树、刺槐等速生树种,力争全年完成营造林137万亩。同时,依托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在丰宁、御道口、围场、隆化、滦平等退化严重、生态极其脆弱的草原区,实行分类规划、分区治理,通过草原改良、人工草地建设,加快恢复草原植被,全年完成17.2万亩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治理任务。
资源保护到位,构建安全稳定的林草生态体系。坚持三分造、七分管,确保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持续增长。森林草原防火方面,搭建森林草原防灭火监控指挥平台,安装视频探头1709个,实现重点火险林区监控覆盖率达85%以上、一般火险林区监控覆盖率达到80%以上、乡镇全覆盖;全市划定网格单元16231个,建立起县、乡、行政村、自然村四级防火网格管理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方面,建立健全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三大体系,完善市、县(市、区)、乡(镇)三级监测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大力推行人工、生物、飞防等综合手段,加大防控力度,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达88%、无公害防治率达89%、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8%。资源保护执法方面,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和保护,对全市23202名护林员(天然林和公益林护林员10242人、生态护林员12960人)落实管护区域、管护任务和管护责任,实现“山山有人管、林林有人护”。扎实开展“金钺”“金盾”“绿盾”等保护森林资源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林业违法犯罪行为。种苗资源保障方面,启动万亩苗圃基地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以市级中心苗圃为骨干、社会市场苗木为主体的生产和供应模式。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苗圃2124个,育苗面积21.8万亩、9.2亿株。
林果富民到位,构建融合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实施经济林产业基地工程。全市建成板栗、苹果、山楂、仁用杏等八大经济林基地1011.2万亩,培育壮大涉林企业208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8家、专业合作社4家)。实施经济林质量提升工程。制定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山杏产业的意见》,积极培育壮大露露、华净、亚欧等山杏龙头企业,全市山杏面积达到516万亩。同时,引入优新品种23个(苹果10个、梨4个、山楂1个、桃1个、树莓4个、欧李2个、山杏1个),有效调整了产业结构。实施产业与富民统筹发展工程。坚持把林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全市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护林员达12960人,护林员通过工资收入,实现家庭脱贫出列、乡村振兴。
舆论宣传到位,构建繁荣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结合弘扬承德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深度挖掘森林城市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建生态文化基地。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成果,不断完善塞罕坝、小滦河、双塔山等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化基地和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生态文明科普基地网络。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植树节、世界森林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大型主题活动以及金山岭长城国际杏花节、山楂文化节、梨花节、海棠花节、醉美红叶节等节庆活动,不断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营造爱绿、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开展关注森林活动。开展国家、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宣传,在城市主要路段、公园、广场、公交站台等,设置固定式宣传标语、宣传栏,全面提高社会公众对森林的关注度、支持度和参与度。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在对全市3322株百年以上单株古树(其中一级古树320株、二级古树1264株、三级古树1738株)、32个古树群(其中一级3株、二级111株、三级169102株)、2株名木进行普查建档、挂牌和保护的基础上,历经四年(2017-2020年)野外调查和内业整理,调查、搜集、整理了全市古树资源信息和历史人文资料,编撰了《承德古树名木》,该书内容丰富详实,结构科学严谨,既是承德古树名木信息的活字典、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宣传册,也是承德树木科学、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教科书。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