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铁书记 群众贴心人--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范振喜
2021-11-22   08时53分 浏览次数:

他担任村书记34年,与血癌抗争29年,期间又患心肌梗、脑梗塞、干眼病等多种疾病,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凭着“乡亲不过上好日子死不甘心”的坚定信念与病魔抗争,带领党员和全体村民自力更生,硬是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燕山山脉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就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国家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被誉为“农民铁书记”的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


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在北京举行,范振喜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义无反顾


--“说什么也要干出个名堂!”


1987年,当时的周台子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只剩两间破房子,一张三条腿儿的桌子,一部没有摇把儿的电话,外加8万多元的外债。


25岁的范振喜带着军功章从部队回村,在乡亲们的信任与期盼中,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当选后的范振喜横下一条心:说什么也要干出个名堂!只要把心交给全村的父老乡亲,把脚踏实在这片土地上,就一定能够让周台子变个样!但是,没有钱什么也办不成。当时村里有几个小矿点,都由个人开采着,其中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是范振喜的亲二哥范振礼承包开采的矿点。


范振喜决定先拿自己的二哥开刀,收回矿点归集体。这个举措无疑惹怒了亲人。范振喜的二哥范振礼气愤地说:“做梦都没想到你当了个小官儿,竟然算计到自家头上,你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吗?你可知道为了开上这个矿我费了多大劲啊!交矿的事你就别说了,就死了这条心吧!”


范振喜一次次做二哥工作,劝他、求他说:“哥,村里没有经济收入,我这个支书啥也干不成,着急啊!只有咱们家认吃亏把矿拿出来村里才能有出路,要是咱家的矿都收不了,别人能交矿?我答应过大伙,要带大伙过好日子。哥,算我求你了,我给你跪下了。”二哥一把拉起即将跪下的范振喜,无奈同意把矿点交给村集体,但两兄弟从此翻了脸、断了情,几年都不说话。


范振喜收了二哥的矿,其他几个矿点看到范振喜动了真格的,只好也和村里签订了承包合同,每年向村里缴纳一定的承包费。理顺了矿点承包关系,村集体当年进账近10万元。村民都说:“没有范振喜收回他二哥的这个矿点,就没有我们周台子村的今天。”


知恩图报


--“乡亲们救了我的命,不报答他们于心不安!”


1991年秋,范振喜为村办企业考察项目时,不小心接触了有毒化学原料,回来后持续发烧。次年春天被检查出患白血病。对于范振喜一家来说,天都要塌了。


控制病情唯一的办法是做骨髓移植手术。但光住院押金就要10万元,范振喜选择了放弃。


“一定要把范振喜救活,他是为大家累病的!”乡亲们得知范振喜生病后,自发捐款,短短五六天时间,就凑了10多万元。去北京的那天,乡亲们拉着范振喜的手说:“振喜,你可要回来啊,我们等着你。”范振喜二哥为他捐献了骨髓。躺在病床上的范振喜内心一阵颤动,“哥,弟弟我这辈子欠你的太多、太多了……”


经过4个多月的生死较量,范振喜闯过了最危险的排异期,出院时医生再三嘱咐要静养两年。不到三个月,他就把医生的叮嘱抛在脑后,拖着虚弱的身体,开始了超负荷工作。


戴上洒了酒精的口罩,早出晚归,为村里的事情四处奔走,精心谋划。1995年,范振喜决定,依托收回的铁矿点,建一个年加工5万吨铁矿石的铁选厂,资金缺口70多万元。范振喜提议向村民借,并承诺:赚了是大伙的;赔了村干部砸锅卖铁也还给大家,绝不让百姓受损失。


就这样,走东家串西家,跑了半个月,终于筹齐了建厂钱。铁选厂建成后,为了购买一个关键的机器零件,范振喜在一个大雨之夜,带上两个人坐着村里仅有的一辆旧货车赶往外地。车子偏偏又在路上出了故障,为了能按对方约定的时间赶到,他硬是徒步走了20多里。当对方看到黄昏里被淋得湿漉漉的范振喜,大为感动,动情地说:“我们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何止上百家,没有一个人像你这样拼命的。就冲你这种为集体不要命的精神,我们认定你了,以后有事,打个电话我们送货上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厂当年就收回了投资,兑现了承诺。随后又相继建起10多个村办企业,为村子发展蓄积了后劲。


范振喜就是靠着“忠诚、进取、求实、奉献”的这种精神,团结带领干部群众,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把一个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的特困村,建设成为拥有固定资产十几亿,集体年收入3000多万元,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的富裕村、文明村、幸福村。


群众感言


--“有范振喜这样的村书记比养儿子都强!”


1991年的一天,范振喜在卫生室看到一位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随身携带的手帕,从里面拿出整理好的10张一毛纸币,想要买一些零药。“老人的钱都是一毛一毛凑出来的,每次只买一点点药,有时还得赊账。”卫生室的见闻深深触动了范振喜。“老人辛劳了一辈子,年老了买点零药都这么困难,我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当年,周台子村集体还不富裕,但他主持召开村班子会议作出决定:村里出钱为老人解决应急医药费,每月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发2元零花钱。全年合计24元,虽然微薄,却拉开了周台子村实施关爱老人的序幕。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老年人的零花钱也逐渐增加。到2014年形成制度化的村里各种定期的补助多达15项,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有300-500元的养老金。


范振喜对自己很“苛刻”,但在改善全村群众生活上舍得花本钱。村集体有了实力之后,范振喜把着力点实实在在地放在了改善村民的生活上。


十多年前,周台子村没有一条平整的街道,没有一栋像样的楼房。每每走在村里狭小杂乱的村道上,范振喜的心里总不是滋味,脑海里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难道我们农民就应该永远住在这样破破烂烂的屋子里吗?“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里人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什么样。”


2001年,范振喜提出建设“新民居”的设想,2002年项目上马。当时村里年纯收入不足200万元,这对耗资巨大的新民居工程来说差距甚远。对此,范振喜提议,“边挣钱边改造,边改造边挣钱。一年干不成干十年,十年干不成干二十年。”为了不让村民吃亏,10年间村里先后3次调整补偿方案,最终决定:平均每口人补助1.35万元,每户补助宅基地款3万元,地面附着物合理作价。


老年公寓于2010年5月建成入住,村里70岁以上老人免费住进老年公寓,并且有专人护理。周台子村变成了老年人的乐园,他们在这里安度自己的幸福晚年。


宫殿珍老人过百岁生日时,村班子成员为其祝寿,送上寿礼和寿金,范振喜亲自致辞,老人非常高兴。当范振喜走出老年公寓时,宫殿珍送出门口,目光闪着泪花,摘下帽子,慢慢地弯下腰,向范振喜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场之人无不感动。老人自豪地说:“有范振喜这样的村书记比养儿子都强!”


范振喜有很多次升迁的机会,但他都选择了留下,他离不开家乡这片热土,离不开生死与共的父老乡亲,周台子人同样也离不开他。周台子人都记得,2006年选举前,范振喜因病住进了医院,仍坚持选举照常进行,当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生死未卜、人不在选举现场的时候,仍然全票当选。今年,范振喜再次连选连任成为周台子村党委书记兼村主任。本网记者李敏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