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21/2021-30959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对承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83号建议的答复
2021-10-20   10时02分 浏览次数:

陶清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农业产业支持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环首都脱贫攻坚示范区”三个发展定位,市农业农村局以打造“京津最优,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围绕“一环六带”农业产业带建设,瞄准京津中高端消费市场,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全市“六个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9.5%,全市57家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入统,总产值达139亿元。

一、深入谋划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为加快承德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叫响承德区域农业品牌,市政府出台了《推进一环六带农业产业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和开放、市场思维谋划推进产业带建设,全市重点推进“一环”:环八县食用菌产业带;“六带”:果品产业带、肉类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带、蔬菜产业带、马铃薯产业带、奶牛产业带,同时加大“五个百万亩”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引导“一县一主业”、“多县一主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医药保健品、休闲饮品、功能保健品、御膳养生品、生化产品、环保应用品等高附加值下游产业链后端产品。通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扩张,逐步建立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主导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初步形成综合竞争力强、产业体系完善、运营科学、资源节约、质量安全、高产高效的农业产业带。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深入实施“扶龙行动”。近年来,全市深入实施以“扶龙头、壮龙身、舞龙尾”为格局的“扶龙行动”。认真谋划推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重点支持农业30家领军龙头企业和30家创新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重点培育60家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开展对外农业合作和引进非农企业投资,做优增量开展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试点和农业产业引导基金,推进企业上市等多渠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盘活存量。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通过多届京承、津承农业产业扶贫协作推进会议,成功引进首农集团、天津食品集团等多家京龙头企业来承投资兴业,与物美集团、千喜鹤集团、挑战集团、南开大学、天津农科院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8、2019年与京津两地成功签约农业合作项目69个,协议总投资达100亿元2020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85家,其中省级105家,国家级7家,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4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有露露、华都和山庄集团三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二)实施主食加工提升行动。围绕我市粮食、菌菜、畜禽等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不断提升主食加工业水平一是积极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生产。承德味来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围场县独特的马铃薯资源,承担了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试点项目,研制出马铃薯全粉小麦粉馒头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推广试点消费。二是积极推进菌菜等调理制品生产。承德森源食品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平泉食用菌优质蔬菜、净菜和冷冻快餐调制产品优势,在北京建立12家“菇芳源香菇鸡”快餐连锁店,与北京多家社区快餐配送中心及学校食堂合作,为其供应冷冻快餐调制产品及净菜。2020年,公司冷冻快餐调制产品及净菜产品年销售额1亿元。三是推进畜禽调理制品生产。河北滦平华都食品公司实现了全产业链生产,产品重点由生鲜向熟食制品、快餐等产品转型,熟食制品主要出口日韩。

(三)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市政府成立承德农产品创建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的实施意见》。推出“京津生态水源涵养区、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承德农产品整体形象。目前,全市共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86.6万亩,占全省的72.2%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31个,绿色、有机认证产品达到306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3件。举全市之力打造“承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已有7大类、175家企业、900个单品入驻“承德山水”电商运营平台先后在京津举办绿色有机农产品推介活动,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市通过多年努力,打造了“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山楂之乡”、“中国板栗之乡”和“中国国光苹果之乡”等众多农产品地理标识品牌,提升了我市农产品在北京、天津市场的竞争力。

(四)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依托华都、神栗、保承等核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双方、多方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紧密型合作关系,打造一二三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引导核心企业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制定章程和实施方案。目前,全市有宽城板栗产业化联合体、滦平华都禽肉加工联合体、平泉县瀑河源食用菌产业联合体、围场马铃薯产业联合体等29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被认定为级示范联合体。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带动了全市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市一村一品村达到96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17个。

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我市发挥“一市连五省”的区位优势,依托京津等国内外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等流通方式。积极引进京津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支持怡达集团、宽和电子商务、宽广超市等本地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大数据、现代物流、连锁配送等现代化手段,加快发展从产地到超市到餐桌的农产品直供直销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加快建设连接京津、辐射辽蒙、带动周边的大型鲜活农副产品及加工品集散中心。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建议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针对龙头企业规模小、链条短,整体竞争力不强;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少,精深加工企业实力弱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能力有限,管理水平低、效益不高;企业产品品牌意识不浓,市场开拓意识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企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深入分析查找原因,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推动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工作思路:坚持用市场、开放、工业的思维,实施龙头企业提质、农产品加工业提速、农产品品牌提升、重点项目攻坚、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五大行动,搭建平台,强化引导和服务,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2021年,力争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以上。

1、强化组织领导。市县两级成立农工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一个专班、一个规划、一本台账、政策的“个一”工作机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定期调度,建立台账实行清单式管理。各县市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列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加大考核权重。落实市、县两级领导包联龙型经济帮扶机制成立由市直相关部门组成的督导小组,不定期开展专项督导,督导结果公开通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坚持每月一小结,每季度一调度,每半年一通报,定期组织涉农工业项目建设观摩拉练活动,学习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续健康发展

2、强化政策扶持。对来承投资的绿色食品深加工企业优先享受省政府支持承德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若干政策。享受农业产业园区扶持政策,并作为国家农高区创建发展的重点培育对象。优先享受40亿元的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10亿元的产业化增信基金扶持,为企业提供免抵押免担保贷款,执行不高于同期银行基准利率上浮20%的优惠利率。对使用增信基金贷款的30强龙头企业,市财政给予年利率50%贷款贴息。对来承投资的绿色食品深加工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增值税地方分享部分,5年内按照前2100%、后350%的金额,安排专项奖励资金给予企业支持。对有用地需求企业,参照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可实行“分期分阶段出让”“先租赁后出让”等弹性方式供地;深度贫困县建设用地,可以边建设边报批落实市县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品牌建设等相关奖励政策,鼓励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支持龙型经济的发展。

3、强化招商引资。树立开放化、市场化思维,充分利用京承、津承农业战略合作和农业产业扶贫协作平台,抓住京津功能疏解产业转移机遇,瞄准北京首农集团、天津食品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开展靶向式招商、点对点招商,引进战略合作者,加快补齐承德农业产业“短板”,快速做大做强农业龙型经济

4、强化人才培养。实施乡村振兴党旗红活动,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对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进行专项培训,增强企业家的发展意识,培育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家群体。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引进优秀人才,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兴业,为发展农业龙型经济提供人才保障。

5、强化科技支撑。深化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有效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发挥全市7家重点院士工作站的作用,引进、聘用高端人才,提升领军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科技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每年打造省级创新型农业企业3个。

6、强化环境建设。按照“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原则,开通“绿色通道”,全部享受“承德办事一次成”改革和“承心办”服务,同时借助“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服务热线、派驻特派员等,全力提供“保姆式”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企业在用电、用地、用水、交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利用报纸、互联网、自媒体、电视等多形式宣传手段,加大对农业龙型经济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爱商的社会环境

 

 

 

 

 

 

2021年10月20日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