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21/2021-30955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对承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106号建议的答复
2021-10-20   09时50分 浏览次数:

李志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农林产业龙企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承德市依托良好的生态和地理条件,按照“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环首都脱贫攻坚示范区”发展定位,以打造“京津最优,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围绕“一环六带”产业布局和“五个百万”基地建设,着力育基地、培龙头,上项目、创品牌、兴科技、保安全,全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456.1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9.5%;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7家,规上加工产值139.3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0.35%

一、做法及成效

(一)基地。坚持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承德立地条件,加大低效低质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明确了食用菌产业环和果品、肉类、中药材、蔬菜、马铃薯、奶牛“一环六带”产业布局,实施了百万亩经济林、百万吨食用菌、百万亩中药花海、百万头优质肉牛、百万只优质肉羊“五个百万”基地建设,实现了农业规模化、聚集化、效益化发展。食用菌产业环,生产规模达到14.6亿袋、产量146万吨,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北方第一位,香菇拥有全国夏季市场定价权;果品产业带,954万亩经济林冠绝华北,打造了129万亩板栗、75万亩苹果、49万亩山楂集中连片生产基地;中药材产业带,种植中药材80万亩、产量15万吨,多年占据河北省首位,热河道地大宗药材种植超过50万亩,热河黄芩享誉全国,是北京同仁堂指定品种;蔬菜产业带,种植面积达到157万亩、产量637万吨,其中设施蔬菜达到63.5万亩,年供应京津300万吨以上;马铃薯产业带,种植面积90万亩、产量198万吨,种薯繁育能力全国领先,年产优质马铃薯种薯2亿粒;肉类产业带,肉牛、肉羊、生猪、禽类饲养量分别达到174万头、418万只、522万头、1.9亿只;奶牛产业带,奶牛存栏长期稳定在6万头以上,坝上地区为蒙牛、伊利优质奶源供应基地。

(二)强龙头。近年来,全市深入实施“扶龙行动”。持续落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重点支持农业30家领军龙头企业和30家创新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坚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举旗当帅,调强存量”的思路,扶持30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目前,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85家,其中省级105家,国家级8家(全省第一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实现280亿元,带动62万户农户稳定增收(其中贫困户19.4万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涌现出了怡达、神栗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同时,按照“找帅当兵、调优增量”的思路,深化与首农集团、物美集团、天津食品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合作,成功引进了承德二商大红门肉类食品公司生猪屠宰项目、承德壹号食品公司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津垦牛羊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等一批市外投资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推进承德农业转型升级。

(二)大招商。瞄准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重点做好对国家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知名农业企业产品推介招商工作先后组织50余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北京农业嘉年华、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大会、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韩国国际食品展、廊交会等10多项大型展会活动,加强对接合作,提升承德农产品知名度。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主动对接承接北京、天津农业产业转移项目,成功引进首农集团、天津食品集团等多家京龙头企业来承投资兴业,与物美集团、千喜鹤集团、挑战集团、中国农大、南开大学、天津农科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8、2019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京承、津承东西部农业产业扶贫协作对接会议,共签约农业合作项目69个,协议总投资达100亿元,项目落地率达90%以上

(三)上项目。依托农业产业化项目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初级加工提标准、中高加工抓创新、精深加工创品牌”为重点,大力发展精深加项目工,壮大承德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020年,全市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169个,总投资639.5亿元,全年完成投资85.6亿元;其中12个项目已列入2020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承德京美农业产业融合项目、神栗食品板栗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森源食用菌科技园、围场(宇航人)特色果蔬深加工技改扩建项目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进展顺利同时依托京津等国内外消费市场,积极引进京津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冷链物流项目,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

(四)创品牌。为解决全市农产品品牌规模小、碎片化、市场认知度低、竞争力弱等问题,我市成立“承德山水”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搭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平台,大力实施区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战略,不断提高承德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已有78家企业和基地进驻“承德山水”品牌运营平台,涉及时令果蔬、米面粮油、肉禽蛋奶6大品类508个单品。近年来,我市已荣获“中国食用菌之乡、“马铃薯之乡”、“板栗之乡”、“山楂之乡”、“国光苹果之乡”、“热河黄芩之乡”等称号,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13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达到52家、产品114个。平泉香菇入选“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食用菌产业类)”,成为全省唯一获评品牌承德山水、围场马铃薯、承德国光苹果、平泉香菇获评“我最喜爱的河北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全省20个)。

(五)促融合依托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贫困户)”的合作方式,通过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连接农户三方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双方、多方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紧密型合作关系,做优做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户有效衔接,实现基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三产”、“三生”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市级以上示范产业联合体等47家,有19家被认定为示范联合体。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带动了全市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市一村一品村数达到97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11个。

科技。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农高区为抓手,加强同京津等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引进科技人才,建立研发中心,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加强技术成果引进推广,依托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承德综合试验站和36个试验示范基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11家,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74家。已建立涉农院士工作站11个,农业农村部肉牛、奶牛、蔬菜、食用菌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团队先后落户承德。

(七)保安全。全市加快建立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着力建设一批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今年以来,3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制订成功立项,制定并发布7项市级农业地方相关标准,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67.4%。强化质量监管检测深入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全市抽检蔬菜、食用菌等种植样品2358个、合格率为99.95%,抽检畜禽水产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样品1123个、合格率100%。加强追溯体系建设,150家省、市级追溯试点企业、6000多个农产品纳入省级质量追溯体系平台进行管理,209家生产经单位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全力做好疫病防控,同步加强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全市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二、存在问题

(一)龙头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聚集效应,单打独斗、小散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全市485家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总和280亿元,仅相当于邯郸市五得利1家企业的销售额,低于衡水六个核桃1家企业销售额。全市销售额超1亿元的企业仅43家,其中超10亿元的仅3家,销售额最高的露露公司,也仅为24亿元,与省内同类企业比差距较大。

(二)农产品加工率较低。农业仍以种植、养殖等初级生产形态为主,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率不高,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0.31,全国平均水平为2.2,全省平均水平为1.8,距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三)农业科技支撑不够。高科技类企业少,新装备、新技术应用不够,农业加工品科技含量不高;农村务农人员以50岁以上为主,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数靠经验进行耕作,先进农业技术应用不够。

(四)改革创新力度不大。思想观念陈旧,思想解放不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在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形成创新驱动力方面研究得不深入,没有用好“市场的理念、政策的支撑、创新的机制”解决发展问题。

三、下步工作

(一)龙头、舞龙身,提升带动能力。一是建强龙头。以“双30强”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壮大一批成长性好、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围绕林果、食用菌、中药材、肉牛、肉羊等九大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工业化的理念、全产业链的思路,形成一条条龙形经济产业集群,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上项目、创品牌、扩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壮大龙身。重点在滦河、潮河、武烈河、瀑河等流域以及“一号风景大道”等交通沿线,进一步扩大“一环六带”产业布局,全面建设“五个百万基地”,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由分散化、碎片化向规模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同时,坚持“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原则,加快高标准农业园区建设,形成“科研+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拓展”的规模化发展格局。三是摆活龙尾。加快培育一批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整合现有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资源,推动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市场共赢,带动千家万户闯市场、百姓共致富。

(二)延链条,促融合,提高经济效益。一是搞好产品延伸。重点抓好精深加工,开发中高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优选一批行业领先、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项目,综合运用信贷扶持、税费减免、品牌奖补等政策,精准施策、专项帮扶,持续补链延链,着力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二是打造三产融合新业态。深入实施农业+战略,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积极发展“农业+旅游”,推进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后备箱经济,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三是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主动顺应科技革命新趋势,积极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发展电商经济,加强与京东、淘宝等电商巨头合作,着力完善农村电商网络,构建绿色食品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格局。

(三)品牌、保质量、扩大市场份额以“承德山水”品牌为引领,进一步释放承德好山好水、天蓝地净的“生态红利”,坚持内联基地联万户、外拓市场创品牌,发挥运营平台“桥和船”的作用,进而实现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推动农业效益最大化。一是持续扩大规模。扩大“承德山水”基地规模和产品规模,重点发展林果、蔬菜、食用菌和小杂粮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把量做足、规模做大,确保能够规模供应。二是持续提升品质。完善绿色标准化生产、产品检验检测、二维码追溯、检索服务平台建设,确保入驻“承德山水”平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质量有保障”。三是持续深化合作。坚持“市场运作、强强联合”的思路,深化与首农集团、物美集团、北京供销集团等大企业集团合作,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抢占京津消费市场。四是持续加强宣传。通过带货直播、新闻发布、产品展销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讲好“承德山水”品牌故事,全面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招大商、促开放,增强发展后劲。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新中生优。突出做好“三个引进”,即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科技,深化京承、津承农业产业扶贫协作对接合作,加快外源性优质要素向承德聚集,通过“嫁接式”引财、引智模式,使对方管理技术、资金优势、市场渠道与我市资源优势“叠加放大”,实现产业裂变式发展,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层级提升。

(五)政策、引人才,强化要素保障。落实好《关于推进食品工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扶持“一环六带”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扶龙行动”政策措施,推行“承德办事一次成”,做好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按照“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则,整合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市县政府奖补资金等补贴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以乡村振兴党旗红活动为载体,加强对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增强企业家的发展意识,培育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家群体。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兴业,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0211020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