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述评之一(水源涵养篇)
本网记者关鹏玉
编者按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载着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的新共识。积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当今全球的共同行动。
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我国将打造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样板。201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2014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承德发展定位重要指示和对塞罕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并按照《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8—2020年)》,深入实施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培育、精准扶贫脱贫、创新能力提升四大行动,健全体制机制,努力为全国同类的城市群生态功能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承德模式”。
为进一步推动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总结一个时期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成果,为全市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营造浓厚氛围,本网围绕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等,组织记者进行深入采访,从今天起将推出我市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京津冀,山水一体,唇齿相依。承德,置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贫困问题”重大历史使命。既要“生态支撑、水源涵养”,又要“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对承德而言,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2019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对全国同类的城市群生态功能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面对这一新的重大机遇和重大任务,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坚决扛起承德水源涵养、生态支撑重大责任,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重点实施造林增绿提质、流域水生态改善、风沙源综合治理、污水垃圾处理等四大工程,积极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全力为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承德模式”。
“功成不必在我”
——发扬塞罕坝精神,持续造林增绿,筑牢生态屏障
一片林,一群人,一座城。
在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内蒙古高原黄色的浑善达克沙漠南缘,有一弯深深的碧绿,像一只雄鹰的翅膀,牢牢扼守,日夜护卫着京畿——那里就是塞罕坝。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几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近国土面积万分之一的土地上,营造起了117万亩森林,栽植苗木5亿株,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赤道12.5圈。
时光荏苒,他们打造出资源价值超153亿元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让曾经风沙肆虐的塞罕坝变成了“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闲度假的天堂”。
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而承德人,正是通过秉承“塞罕坝精神”,持续推进生态建设,让紫塞大地日益变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去年以来,我市还编制实施了《承德市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规划(2019—2025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661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2.06%。持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完成退化草地治理768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3.6%以上;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95平方公里,治理河道总长294.5公里。
仅2019年,我市就投资1.68亿元,重点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密云水库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三大类水土保持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20平方公里,建设水源工程695处、节水工程571处,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500平方公里的治理任务。
青山不语,绿色为证。如今的承德已是华北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级市。
全市通过深入实施森林资源培育与质量提升工程,每年营造林70万亩以上,有林地面积已达到3521.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5.8%提高到59.45%,居华北地区首位;全市草原面积达到1199.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73.6%,被授予“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伴随着承德生态优势的不断巩固和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正从理念变成现实。
“做梦都没想到,咱家的林子不用砍,好好长着就能赚钱。”从丰宁千松坝林场完成全国第一单跨区域碳汇交易,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在北京环境交易所与北京兰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达成首笔造林碳汇交易,几年间,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真正让众多森林生态良好但经济欠发达地区,走上了一条保有绿水青山就是坐拥金山银山的脱贫创富之路,实现了“资源资产化、资产市场化”,促进了生态保护和生态经营的互利共赢。
截至目前,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正式注册成立,通过大力推进碳汇交易、发展高端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有机农产品、规范拓展苗木生产经营、承揽造林绿化工程,集团总资产达到19.5亿元,完成碳汇交易9.6万吨,交易额362万元。
不仅如此,我市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颁布实施《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承德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组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伍,公检法均成立了生态环保机构,建立了生态环境司法与执法联动机制。同时,把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差异化绩效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着力推动生态环保责任落实到位。兴隆县还成功获评全省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植一片绿色,树一种精神。在塞罕坝精神的感召下,承德植绿、护绿的脚步永不停歇。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将完成造林绿化180万亩、中幼林抚育100万亩、保护天然林1201万亩、国家级公益林1386万亩、省级公益林43万亩。届时,国家级湿地公园(含试点)总数达到5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良性发展,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
筑牢生态屏障,切实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实现绿色发展,为自身增资源拓财源。承德,必将在“绿富”双赢的路上,阔步向前。
“功成必定有我”
——强化担当精神,优化流域水生态环境,重塑生态格局
“下闸喽!蓄水喽!”
2019年5月31日,双桥区双峰寺村的村民振臂高呼,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经过多年建设,双峰寺水库顺利通过移民安置自验、初验、终验,蓄水阶段环保验收和下闸蓄水验收,在当日正式下闸蓄水。这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也是我省又一项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枢纽。
时间回溯到2003年,我市本着长远发展大计,高起点、高标准地完善了承德市水务发展规划,将筹建大型水库——双峰寺水库提上议事日程。如同武烈河上的“三峡枢纽”,双峰寺水库的修建,将我市市区的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升到百年一遇,更为难得的是每年可为市区供水5600万立方米,这将极大提高地区水资源调配能力,为我市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承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双峰寺水库的建成投用,是我市“大水利兴市,小水利富民,科技兴水利,防洪保安全”治水思路的又一次生动体现。蓄水当年实现水库坝前水位375.34米,蓄水量850万立方米,先后为市区城市及生态环境用水补水6次、540万立方米,生态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山城,依水而兴;水城,倚山而建。山水相依,乃名城也。
水生态环境健康与否、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山水相依的名城承德而言,意义自不待言。承德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水生态环境。在新建水库等水利工程,做大“增量”同时,还注重做优“存量”,提升水质。取缔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鱼工作就是一个有力例证。
潘家口水库是国家“引滦入津”主体工程,1983年蓄水,累计向下游供水约316亿立方米,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
靠水吃水,沿岸的村民们放下锄头摇起了桨,在库区内自发建起养鱼网箱。随着网箱日益增多,水质也每况愈下。
为了不能让环京津最大“一盆水”水质持续恶化,河北省决定取缔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鱼。在承德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推动下,环库区宽城、兴隆两县23个村的网箱养鱼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提前40多天签订了奖补协议,拆除网箱19363个,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做出了令人称赞的大义之举。
事实上,强化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持之以恒抓好流域水环境治理保护,已经是承德人民的共识,并已转化为一个个具体行动。
来自市水务局的一组数字显示,2018年下达投资计划的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2019年下达投资计划的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412.37万元;宽城满族自治县浑河椴树沟至山西段河道治理工程完成投资6800万元,提前完成省水利厅下达的目标任务;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完成验收106个,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
目前,全市每年产水量37.6亿立方米,每年向天津输水17亿立方米,占潘家口水库年入库总水量的93.4%,向密云水库提供56.7%蓄水量。涵养水源能力比新中国成立之初提高30倍。
未来,我市将进一步依托国家大中型水库建设、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及灾后水利设施重建等国家专项,强力推进鸽子洞水库及引哈入瀑工程建设,加快承德县四道河、宽城老亮子、滦平西庙、丰宁喇嘛山等中小型水库前期工作,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通过调水引流、生态调度等措施,有效保障滦河、潮河生态用水需求,更好地彰显承德“华北水塔”的作用。
“抓铁留印,久久为功”
——秉持“钉钉子”精神,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狠抓生态管控
现场测定水温、溶解氧参数,对采集样品进行固定和保存……
2019年9月,在我市与怀柔区交界的丰宁汤河乡大草坪村潮河点位,承德市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5项指标进行仔细检测,以具体掌握从我市流入北京境内的水质情况。
同一地点采样、同一时间采样、同一分析方法,北京市怀柔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也根据采样情况,填写了跨界水体监测断面位置核实及联合监测水质采样记录表。
这是北京市怀柔区、密云区、承德市在共同签订《潮河流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后,首次开展的跨界联合行动。这对于更好地保护潮河流域及密云水库上游地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筑牢首都生态“护城河”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市还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建立了水环境协调机制
水域监测为做好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可遵循的科学依据,而从根本上提升水环境质量,则要在污水、垃圾处理上下功夫,严防河流污染。
承德地处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河之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担负着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重任。为此,承德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摆到了“生命线”的高度,作为政治之责、发展之责、民生之责,通过创新机制、压实责任,以“钉钉子”精神,全力抓落实、促成效。
结合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我市全面实施了污水垃圾处理工程。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截至2019年,全市230个村污水得到治理,554个村得到有效管控;2266个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定期清理;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95%,城市和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率分别达到94%、88%;各县(市、区)均已划定禁养区,关闭搬迁规模养殖场21家;800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95.2%,并通过对沿河散养密集区和散户集中治理,将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3%。
着眼于织牢织密生态“安全网”,确保全覆盖、无死角,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河湖管理员机制,并自加压力,把河湖长制上升为河湖长责任制,出台了《实施河湖长责任制工作方案》等“1+10”系列文件,市县乡三级总河长391名,分级分段设四级河长5229人,并建立联合督查巡查执法制度,配备河湖管理员5699人。
这项制度的全面建立与实施,为改善承德水环境质量提供了强大推力——2019年,全市河湖“四乱”797个问题得到有效治理、56项“三年百项治理工程”完成建设任务、60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和规模下126家养殖场治理全面完成,全市水生态环境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
为加强水污染防治,我市还深入实施“水十条”“涵水、保水、治水”“三年百项重点工程”“800里滦河百项水质保护工程”,全流域建设了可视化监控体系,实现了全域1500条河流全覆盖。全域19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保持100%,水环境质量全省领先。
在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面,我市全力推动“减煤、治企、抑尘、控车、增绿”,先后取缔“散乱污”企业454家;压减炼钢产能430万吨、炼铁产能186万吨、煤炭产能15万吨;推广供应洁净型煤79.7万户;创新实行全域204个监测点位“点位长”责任制,市区PM2.5平均浓度保持在30微克/立方米左右,空气质量保持京津冀领先。
不仅如此,我市还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全面落实“省土五十条”210项具体任务,推广施肥技术544万亩,建立化肥减量示范区4万亩,土地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累计关停取缔矿山企业280家、压减矿业权413个,治理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120处,复垦披绿矿山62平方公里。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咬定目标,持续用力,我们就一定能让承德的山更青、林更密、水更碧,以不断提升的水源涵养能力,为承德乃至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