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10/2020-24173 |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 | 发布机构: 市民政局 |
文件编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近年来,承德县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全县扶贫脱贫工作大局,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实现兜底保障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被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评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工作优秀县;2019年,承德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所获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河北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动态管理、精准帮扶,确保困难群众应纳尽纳
(一)权责明晰,提升工作规范性。规范健全农村低保申请工作机制,将第一受理人由村委会变更为乡镇人民政府,进一步明确低保审核主体责任,规定乡镇政府为直接责任人。同时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按照“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通过委托的方式,授权村委会负责代理,进一步提升农村低保办理的规范性、时效性。严格落实“阳光听证”制度,低保申请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公示等环节,无异议后方可上报。县民政局分批对低保对象名单进行公示,动态调整社会救助阳光平台相关数据,随时接受社会的询问、监督和查询,最大限度杜绝了“人情保”“关系保”。
(二)深查细核,提升识别精准性。加强部门联查。有效建立跨部门沟通协商机制,积极与住建、人社、市监等部门开展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彻底查清低保家庭成员的户籍、身份、就业、资产、土地、住房、店铺等情况,坚决杜绝虚报冒领现象的发生。突出审计核查。充分利用省核查中心大数据平台,及时发送比对数据,发现问题立即核查、整改。深化对接自查。在接受常规审计的基础上,主动与市县审计部门对接,定期报送低保数据,利用其建立的审计模型进行核实比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健全渠道,提升申请便捷性。2012年建立低保绿色通道制度以来,承德县民政局严格落实上级要求部署,对家庭生活极度困难,明显符合低保条件的;靠父母或其他亲属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癌症(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植物人、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病患者及长年卧床不起,办理残疾症极为不便者;经本人同意或供养人申请,可通过绿色通道制度直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2015年,将符合条件的在乡老复员、残疾军人本人及遗孀纳入绿色通道范围,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革命功臣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的优抚理念。2019年又将依靠家庭供养的精神和智力三级残疾人纳入绿色通道范围,打破了“七不纳”的疆化局面,确保孤寡老人、卧床不起、常年有病、家庭没有经济来源等特殊困难人群纳入低保有依据、有路径。
第二,用心用情、精准服务,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一)兜底保障有温度。坚持兜底保障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通过其他帮扶措施无法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时纳入保障范围,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各项工作。2016年以来,承德县民政局在严格落实省市县低保及特困兜底保障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关于推行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实施方案》《关于认真做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有关工作的通知》等32项政策措施。截至2020年9月底,全县共有农村低保人员19304户21828人,占比6.8%;特困供养人员4228人(集中供养610,分散供养3618人,含城镇特困供养9人),占比1.2%。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享受低保政策人员4135户7733人,享受特困供养政策人员1736户2038人,享受生活补贴2820人、享受护理补贴1722人,较好完成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任务。五年来,累计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10万人次。
(二)特困供养有力度。坚持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相结合,不断加强公办敬老院建设。目前,全县已建设公办敬老院3所(下板城敬老院、三沟敬老院、六沟敬老院),总建筑面积达22264平方米,床位1300余张,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需求,维护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权益,较好地发挥了敬老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对于农村最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作用。截至2020年9月,累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2026万元,发放特困照料护理费562万元。2019年,下板城和三沟敬老院均被评为省三星级敬老院,其中下板城敬老院被民政部评为国家级模范敬老院;被省质监局评为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公办敬老院。
(三)社会救助有广度。聚焦困难群众、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扩大服务保障范围。大幅提高“两项”补贴标准。2018年1月,将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标准分别由原来的55元/月、50元/月,提高至66元/月、60元/月。截至2020年9月,全县共有享受生活补贴人员8517人,享受护理补贴人员5814人,累计发放资金3347万元。全面提高孤儿生活补助标准。将分散孤儿补助标准提高至850元/月,集中供养孤儿标准提高至1300元/月,及时对身处困境的孤儿实施救助。我县困境儿童救助工作做法在河北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建立承德县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救助站实现独立办公,提供24小时接待服务工作。特别是,遇到雨雪等极端天气,加大救助巡察频次,及时为求助人员提供食物、住宿等服务。近两年,共救助生活无着人员458人次,已发放35万元的救助资金和物资。2019年9月,我县代表承德市接受省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督导检查,得到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三、坚持标准、精准救助,确保困难群众应扶尽扶
(一)大力开展临时救助行动。制定出台《承德县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过渡性临时救助。落实救助资金2000元以内的乡级直接审批支付,2000元以上的执行“乡审核、县审批”制度,确保城乡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2012年以来,累计拨付临时救助资金2000余万元,救助贫困群众3万余人次。
(二)积极开展儿童关爱行动。全面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和分类保障政策,积极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困境儿童活动。建立未成年人儿童保护中心,全县409个乡镇街道及村居委会均已设立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并加强全员业务能力培训,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
(三)深入开展老人暧心行动。扎实开展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鉴定工作,及时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高龄失能、半失能照护服务补贴。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5329人,2020年累计发放补贴471万元;共有高龄老人9665人,累计发放高龄津贴181万元。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