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五道营村:“剪”出一片好光景
2020-05-2009时39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陈琦嘉摄

开栏的话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把“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日前,我市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承德历史上首次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

今日起,本报在“新视觉”专刊推出“扶贫印记”专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直击,敬请关注。

“我哪敢想,自己的剪纸能卖到北京故宫!”68岁的陈树成挥动着剪刀,翻飞着纸样,笑容可掬。

2019年5月,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村村民陈树成和丈夫丁君方进入村非遗扶贫剪纸就业工坊工作,凭借儿时就掌握的传统满族剪纸技艺,一年来,老两口收入9000余元。加上村里的扶贫产业带动,项目入股分红,以及丁君方在村小学上剪纸课的劳务费,老两口明显增收,稳定脱贫。

驸马山下,九龙松边,一方水土曾难养一方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五道营村人的日子只有一个字:穷。丁君方、陈树成夫妇的日子过得更穷。家里耕地少,人口多,遇到旱年,口粮都不够。4个儿子中,3个都外出做了“上门女婿”,老两口的日子靠亲戚接济,全家曾举家远走内蒙古讨生活……

党的十八大后,脱贫攻坚的号角吹进穷僻的五道营村,不能再这样穷下去了。但五道营全村2100余口人中,有贫困户940人,占总人口的44.5%。其中,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者405人,残疾人口161人,无技术人口160人,三者占全村总人口的34.4%。脱贫,这些人怎么个脱法儿?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五道营村在省法院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结合自身满族文化底蕴丰厚,尤其是传统剪纸技艺独具特色的优势,走出了“非遗+扶贫”的脱贫之路。

2018年7月,五道营村的非遗扶贫剪纸就业工坊正式成立。村民们参加非遗剪纸培训,工具、场地、材料都是免费的。“学员学完回到家里,坐炕头上就能把钱挣了。”五道营村党支部书记丁喜庭介绍,如今全村有60余户参与了非遗剪纸项目,收入最高的年可赚近万元。五道营村因此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遗剪纸传承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现场会开到了村里,号召在世界范围推广丰宁非遗扶贫经验做法。在五道营村“非遗+扶贫”剪纸项目带动下,丰宁全县7个乡镇9个村建立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处、非遗扶贫车间9处。截至2019年底,8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共带动学员242人,其中贫困户107人,人均年收入约1800元。

脱贫路上,在“非遗+扶贫”思路的影响下,五道营人开了“致富窍”,脱贫产业“遍地开花”——

满方肉牛养殖场,现有肉牛240头,带动5户贫困户就业、60户村民参与分红;光伏入股项目,103户村民参与;青储玉米项目,带动全村100户,还有保鲜库项目、肉羊养殖合作社、园林果园……

中国华电集团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利用秸秆和人畜粪便进行发电的——河北华电丰宁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正在五道营村进行选址考察,项目成功建设后,将解决五道营村脱贫后增就业、稳增收、绿色环保产业升级等诸多问题。

“‘九五康养小镇’就要开工了!老房子改建成民宿给游客住,大家都搬进楼房!”丁喜庭将这一喜讯第一时间告诉正在就业工坊剪纸的村民们,大家欢呼雀跃。

75岁的赵奎芳笑了,剪纸就业工坊内年龄最大的她,几个月就挣了五六百元;下肢残疾的唐秀莲笑了,想想这辈子还能住进楼房,激动得眼泪围着眼圈转;郜德英和何万霞也笑了,她俩正清点、包装准备发给故宫的几千套“十二瑞兽”剪纸,听到丁书记的好消息,高兴得竟忘了数量,还得重新数……

记者手记:

剪纸给五道营村人带来了什么?

75岁的村民赵奎芳说,大家剪起纸来,都比谁“劈毛”劈得好,谁的手快还质量高,谁能创意出新的纸样……妇女们“无事嚼舌”、攒一起打麻将的现象几乎消失了。静下心,勤动手,谋出路,在传统文化的熏养中,在驻村工作组的指导帮助下,全村拧成一股绳,攻坚号子响起来,男女老少动起来,扶贫项目干起来,五道营村的村风、家风变好了,五道营人的钱包变鼓了。全面小康,五道营人来了!

本网记者陈琦嘉\摄杨帆\文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