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生态饭”端上“金饭碗”——“看老乡·问小康”“环京津贫困带”脱贫户那些事系列报道之四
2020-12-21   08时35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武海波杨帆  

朔风凛冽,雪盖高原。

眼前,天是一片静谧的蓝,地是一片无瑕的白,蓝白交汇处,一座座顶着“白色帽子”的房屋组成的村落,是位于张家口坝上湿地草原腹地的沽源县闪电河乡黑山嘴村。

黑山嘴村,坐落在滦河源头、风光旖旎的闪电湖旅游景区旁,因村后大山形似虎嘴且呈黑色而得名。它曾有另一个名号——河北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大叔!大冬天您还在河边溜达?”

“我是巡河员,在巡河哩!”

12月16日,农历冬月初二,村旁的闪电河冰封雪冻。“都冻冰了,还巡什么河?”

“天天都得巡河!得看着倒垃圾、煤灰的,要不开春冰化了,还是污染。”

“固执”的大叔,“好奇”的记者,促成了这次走村串户的随机采访。

黑山嘴村村民、巡河员张清林,58岁,妻子李秀霞小他一岁。2013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曾是黑山嘴村169户贫困户之一。

儿女成家,自力更生,老两口咋还成贫困户了?这得从李秀霞的一次车祸说起。

 2013年的一个秋夜,李秀霞外出返回黑山嘴村途中从行驶的摩托车上摔下,左腿两处骨折。她在沽源县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回家又卧床休养大半年,至今钢钉未取。

“有啥能比命还重要?!我得在家照顾她吃喝拉撒!”张清林说,从此小一年,菜地荒了,工不打了,家里穷了……

“我这一摔,两次手术花出去七八万元医疗费,当时‘新农合’报销比例低,只报销了不到两万元!”

张清林和李秀霞本来有40亩地,种菜虽难发财,可老两口日子还算过得去。一场意外事故,张清林拉下了近5万元饥荒。

一家子的天,塌了。

“是汉子就不能怂!”不服输、不甘穷、爱较劲的张清林埋头苦干3年,2016年年底,一边照顾妻子,一边种地、打工的他,愣是将夫妻二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拉上了当时的“脱贫红线”,早全村3年实现脱贫摘帽。

而夫妻俩真正过上小康生活,还得从吃上“生态饭”说起。

2017年,依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湿地草原地貌,黑山嘴村引入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草原神画”景区,该项目以平均每亩500元流转黑山嘴村民720亩土地,一次性支付到2028年。张清林家20.4亩土地被流转,一次性收入12.24万元。

“没帮手种不了菜,那我就种莜麦!”春种秋收,不拴身子。旅游旺季,张清林还到“草原神画”景区打工,干上四五个月,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

左腿还“藏”有两颗钢钉,李秀霞不能再和张清林下地同劳动了,但在家洗衣做饭,完全能应付。李秀霞还养着一头猪,膘肥体健;养了11只鸡、3只鸭,也欢欢实实……张清林的“大后方”坚固无比。

从张清林引记者进屋,一聊两个多小时过去。盘腿上炕,脱贫农户张清林给记者拉了拉他家如今的“收入清单”——

土地流转,老两口每年收入10200元;承包30多亩莜麦田,保守算年均收入3000元;张清林做巡河员,月工资350元,一年收入4200元;扶贫资金分红入股480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480.37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全额补贴560元……

“还算啥?别费劲了,墙上不是都有!”随张清林手指方向望去,一张《沽源县到户扶贫惠农政策明白卡》在阳光下分外显眼。

在“享受政策清单”一栏里,从2016年开始,一项项政策、一笔笔收入都写得清楚明白,就连家庭医生签约、种植技术培训、自来水入户情况,都一一记录在案。

“细想想,没有好生态,哪能引来了旅游开发公司,哪能有我在景区的工作?这真是端上‘金饭碗’了!”张清林说,这些年看到了好的生态环境能带来实惠,大家都开始珍惜身边的每一棵树、每一片草、每一条溪流……

坝上雪原滴水成冰,张清林家里始终氤氲着温暖气息。

外屋,张清林开始准备晚餐。冬季,土豆、白菜已不是坝上农家餐桌的“主角”,莲藕、青笋、茭白……只要想吃,村民们也能买到。

里屋,李秀霞手中侍弄着她心爱的花,松松土,擦擦叶,仔细端详,“你看,刺玫又开花了!”她的身边,几朵红彤彤的花儿开得正艳……

记者手记:

在2014年2月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张承地区定位于“加快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周边贫困问题”。

怎样解决好生态与脱贫的关系,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张承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动了脑筋,下了功夫,见了成效。正如冰封雪冻之下,憨厚的坝上脱贫户张清林仍坚持巡河。记者看来,这是一种责任,对守卫京津冀水源地的执着坚守;这也是一种感恩,珍惜党给予他的这份“工作”,感念党带领他一家脱贫。

我们相信,只要守护好“绿水青山”,就会有更多像张清林一样的脱贫户,吃上“生态饭”,端上“金饭碗”。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