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住“金窝” 搬出小康好生活
2020-10-12   08时54分 浏览次数:

金色铺满沃野,红色坠在枝头,玉米成熟了,山楂等待着采摘……李凤花站在明亮的落地窗前,怎么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进楼房。

“如今我在扶贫车间给山楂去核,老公打点零工,主要是住得好,生活比以前舒坦多了!”谈起住进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后的感受,兴隆县六道河镇周家庄村村民李凤花笑靥如花。

住进“金窝”前,李凤花一家住在距周家庄村七八里外的梁家沟,走泥巴路,住砖石房,交通闭塞,水电不便……即使这样,最初李凤花也并不想“挪窝”。

“老房子那里有地有园,想吃啥菜出门就拔,要是住进楼房了,那不得天天花钱买?!”对生活成本的担忧,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凤花成了村里易地搬迁的“后进户”。

“只有解决好搬迁后的取暖费、物业费、水电费等后续生活成本来源问题,才能真正让贫困户搬得出、住得稳。”六道河镇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林说。

住房,是脱贫路上的基本民生问题。2019年,为让搬迁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兴隆县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做文章。依托全国县级山楂产量第一、全国主要的果丹皮产区等产业优势和数控山楂去核机的技术优势,该县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建立扶贫车间,购置数控山楂去核机。相关设备由县统一采购,产权移交乡镇所有,再由乡镇委托小区所在村进行管理,由乡镇按照投资额的5%向收购商收取租金,并按比例返还村,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用于集中安置小区管理和村脱贫、防返贫支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活水平不降低、服务保障不打折、家庭就业不漏户。

2019年底,看到了搬迁后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来源,李凤花一家人住进了集中安置小区,“谁不愿意住干净、洋气的楼房呢?况且现在收入比以前还多。”

“崭新的楼房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底气更足,扶贫车间使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既解决了生计,又照顾了家庭。”李德林介绍,周家庄村易地搬迁小区共安置东石湖、西石湖、韦子坑、梁家沟4个交通不便自然村69户180人,扶贫车间能够一次性解决200人就业,确保全村搬迁户每户有一人拥有就业机会,年收入2万元左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住房问题关乎全面小康的成色。兴隆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深入实施扶贫脱贫“七项工程”,确保应扶尽扶、应保尽保。2016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共启动2078户6627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集中安置小区(点)23个,安置1025户3387人。在此基础上,按照“两区同建”思路,结合全县产业结构和整体布局,兴隆县将集中安置小区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有机结合,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对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实施“一户一人就业”后续帮扶工程,累计实现产业扶持3491人、就业扶持2168人、培训扶持1347人。

有国才有家,我家的好生活离不开党的扶贫好政策啊!”李凤花激动地说。本网记者杨帆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