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时节,在平泉市小寺沟镇河沟子村的苹果林里,早熟的苹果缀满枝头,果农忙碌,游人如织。
河沟子村位于小寺沟镇西北部,多年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少,是全镇出了名的贫困村、落后村。2014年以来,河沟子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以种植玉米、杂粮等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把发展苹果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举措,立足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定位,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强村富民新路子。
“目前,该村已发展矮化密植抗寒苹果2500亩。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900元,依靠苹果产业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3100元、占比达到31%,贫困人口发生率降低至0.9%。”小寺沟镇党委书记王冉昌说,步入新时代,河沟子村苹果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果农的收入明显提高,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算好“三笔账”土地流转成规模
“我家有十亩地,全部流转出去,每年能得到土地租金1万元,加上给别人放羊赚的钱,每年的收入大约在3万元左右,现在的日子好过了,生活有了奔头。”村民孙占廷谈及自己的收入,脸上露出憨憨的笑容。
53岁村民孙占廷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植10余亩的玉米,每年微薄的收入让孙占廷一家的日子一直处于困境之中。2014年,孙占廷在村里号召下将自家10亩土地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租金全部流转给青盛源果业和尚泽果业有限公司,不再种地的孙占廷当年就被邻村的养羊大户雇去放羊,每年收入2万元,2017年,孙占廷一家实现稳定脱贫。
“促进林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后,村里果断作出决定,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基础上,整村推进土地流转。”河沟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彦新谈起当时土地流转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时感慨良多。
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村民算好“三笔账”。经济账:明确每亩土地年流转价格为1000元,流转期限为30年;离农账: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享有各项惠农补贴“资金”、保底“租金”的基础上,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到果园或企业打工挣“薪金”;长久账:以林果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对入园区打工的农民进行专业化培训,让农民掌握果树栽植、管理、加工等各环节技术,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职业农民。
通过算好“三笔账”,给村民吃下“定心丸”。该村仅用时30天就流转土地25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93%以上,成为全市土地流转用时最短、流转面积最大的村。
引大户破难题,林果产业“茁壮成长”
投资540万元,拥有230亩绿色有机苹果基地和1080亩矮化脱毒苗木繁育基地的尚泽果业有限公司是河沟子村引进的苹果种植大户之一。
林果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贫困村,河沟子村立足地处燕山山脉北麓、大陆性季节气候明显、日照时数2600小时/年、土地有机物含量丰富无任何污染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尚泽”“青盛源”“神山”三家苹果种植大户落户,带动全村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500亩,预计今年产量150万公斤,产值超过2000万元。村里利用上级项目资金建设农业产业园区配套设施,提供给3个经果林产业园区有偿使用,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企业与农户互促共赢。
据尚泽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明介绍,以前种苹果,栽一亩果园最少也要等7—8年才能挂果,8—10年的树,亩产不到250公斤,15年后才能进入丰产期,每亩最多也就2000公斤左右。
为了破解“挂果周期长、产量低、收入差”这一难题,该村聘请辽宁果园所研究员伊海定期到林果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基地全部采取矮化密植栽培方式,并采用“三年生大苗,两年成花、三年结果、四年丰产”先进技术,配套节水的滴灌设施进行浇灌,栽植的寒富、岳冠、岳阳红、新帅等13个品种直供万科集团、恒帝龙等央企,年供应新果品100余吨。
同时,该村将契丹文化元素符号与果品品牌打造有机融合,2015年成功注册“契丹红”商标,大大提升了果品市场的竞争能力。
搞融合促多赢,农民脱贫有“支撑”
种植大户在建设林果基地时,积极吸纳该村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让农民乐享“一地生四金”(流转土地得“租金”园区务工得“薪金”、扶贫资金入股得“股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得“现金”),实现农户“零风险参与、零成本生产、零距离就业”。目前,该村三个果树基地已吸纳农户86户120人(贫困户25户36人)参与产业,让贫困户直接迈入小康生活。
林果产业是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于一身,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绿色富民产业。该村因地制宜将林果产业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工作紧密结合,统筹推进。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路旁、河边栽植果树,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让农村形成以水为脉、以绿为衣的新风貌。
如今,在河沟子村的农家小院里,春有花香、夏有荫凉、秋有硕果、冬有余柴。村民们在果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忙得“不亦乐乎”,精神上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打麻将、蹲墙根的少了,一种“栽果美家园,勤劳奔小康”的新风气已然形成。
本报记者 孙涛 通讯员 姚桂珍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