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才“引”回来——全市“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一线走访系列之四(能人返乡工程篇)
2019-07-1314时02分 浏览次数:

    本网记者 李亚冰

    仲夏时节,烈日炎炎。在紫塞大地上,比天气更热的是处处涌动着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热潮。无论是田间地头、产业培育基地,还是在养殖合作社内,到处活跃着党员干部帮扶群众的忙碌身影。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开展以来,我市深入实施“能人返乡”工程,“以诚引人、以策助人、以有留人”用足用活能人资源,确保能人“引得回、留得住、有发展”,实现了优秀人才与脱贫攻坚的有效对接,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乡情吸引“凤生还巢愿”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组织部的能人信息库中,1235名在外能人,分别按照所属村、出生日期、能力特点、创业方向等建档立卡。在乡镇举办的“能人联谊会”和“返乡慰问会”上,近600人参加,大家叙乡情、联友情、增亲情,诉在外务工之艰,谈家乡发展之机,燃返乡创业之志。

    “不怕你们笑话,这还是我第一次收到这么正式的请柬,这是瞧得起咱。”围场朝阳湾镇黄家营村刘殿明在参加“能人联谊会”后,有了回村建编织厂的想法,“在外面,我也就是个包工的,回家干,大小也算是个老板呢。看,远处那一大片项目地,就是我即将施展拳脚的地方。”刘殿明满怀豪情地说。

    乡愁是一种眷恋家乡的情感状态,故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远的牵挂和思念。

    刚从部队退役后就当上了公司经理兼车队队长的张继柱,还承包着热力公司工程,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大胆且“冲动”的决定,选择回到家乡发展。

    “这片土地生我养我,我忘不了家乡父老。”为了能让乡亲们过上富裕日子,张继柱当选村主任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铺路修桥、水电改造、防洪堤修建等实实在在的事儿上,“现在的收入肯定无法跟之前比,但看着村子越来越美,我真的高兴,一点都不后悔。”

    深爱着自己家乡的张继柱,他那热忱而朴实的为民情怀,让老百姓服气,也是老百姓的福气。

    发放一封邀请信、开通一个“微信群”等自媒体沟通平台、举办一次“能人”联谊会、召开一次项目推介会或产品发布会、组织一次返乡创业恳谈会、进行一次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在全市大力开展“六个一”活动中,1927名能人返乡带领

    贫困群众创业增收。

    政策扶持“凤安还巢心”

    在外能人返乡了,可如何才能让他们返得心安,返有所成,政策扶持这颗“定心丸”必须送到“胃”。

    “大部分返乡能人存在着融资难、择业难、落户难等具体问题。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扶持性、鼓励性和激励性的政策。”隆化县太平庄乡党委书记杨青利介绍说,乡党委结合“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深入实施“能人返乡”工程,鼓励、支持和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乡财政对投资1000万元的奖补20万元,投资100万元的奖补5万元,给予返乡能人最大限度地优惠和支持。”

    围场半截塔镇布都沟村的返乡能人钟国权联合6户贫困户组建了钟盛鑫源养殖专业合作社。

    “刚回来那阵子心里真是打鼓,村里给我看了一些返乡能人创业扶持文件,当时我还是半信半疑的,可后来很顺利地贷款就批下来了,我这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组织部联合就业局、扶贫办、县供销社,通过党内互助关怀资金、人才开发资金、“创业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和“政银企户保”金融贷款4种路径对返乡能人进行创业帮扶。同步开通返乡创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为返乡人员提供宽松便捷的创业软环境。

    针对部分在外能人有经济实力、有管理经验、有市场人脉,但缺项目、缺资源、缺支持的实际,我市采取“支部+能人”“能人+公司”“能人+合作社”“能人+基地”等模式,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区,真正实现支部搭台、能人唱戏、群众受益。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对返乡能人提供扶持资金1.3亿元,扶持创业项目704个。

    组织关怀“凤扎还巢根”

    “最甜家乡水,最美是乡音”。刘志祥出生在隆化县韩家店乡三岔口村一个贫困家庭,经过多年在外打拼,他已算得上是一个成功人士。“每每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依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耕作方式,看到家乡发展缓慢的面貌,我心里就不是滋味。”用刘志祥的话来说“自己一个人致富不算本事,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那才是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

    说干就干,刘志祥毅然放弃眼前顺风顺水的日子,决心回到家乡从头开始。

    依托隆化峰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刘志祥成立了承德中泽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1200亩枸杞种植示范园,使人均增收5000多元,解决200多剩余劳动力就业。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刘总把小枸杞发展成了大产业。”

    2016年11月,刘志祥全票当选了该村党支部书记。“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一定会加倍努力,早日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这是刘志祥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对全体村民许下的庄严承诺。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我市广泛开展了“双培养”活动,将具有党员身份的返乡能人纳入重点培养人才队伍,由各乡镇党委引导,与村后备干部一道参加培训和实践锻炼,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的方式,让其熟悉村里业务,积累经验,充实村班子队伍的同时,让返乡人员扎根在村。截至目前,全市返乡能人共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1591个,971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任职。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