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承东西部协作创出“活血造血养血”扶贫新模式
本网记者 周易 李敏
一所职业大学,解决技能脱贫问题,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承德高新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全力支持建设的承德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加紧施工,未来承德市的学子们将在家门口实现“入学即就业”。
一个重大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服务天津市民。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腰站镇,天津食品集团所属渤海农垦和奥群牧业共同注册成立的津垦奥牧业有限公司二期建设肉羊屠宰加工厂项目正在启动实施,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可带动当地3000户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
一湖甘甜碧水,连接津承两地,见证兄弟情深。在宽城满族自治县潘家口水库,万顷碧波,两岸群山苍翠,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清除网箱养鱼后,库区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更清了,情更深了。
津承两地党政领导、对口帮扶部门频繁互动,精准帮扶已成两地协同发展重要议题。
……
共饮滦河水,津承一家亲。天津市与承德市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水源相通。2016年11月,天津市与河北省签署“1+4”合作协议,天津市的东丽、西青、津南、北辰、武清5个区与承德市承德县、平泉市、隆化县、兴隆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建立结对帮扶。
建立帮扶机制,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帮扶体系,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长效机制建立、产业帮扶、劳务协作、人才支援、支撑保障等方面升级加力,创出“活血造血养血”精准帮扶新模式,为承德市脱贫攻坚增添了强劲动力。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天津对口帮扶承德既是政治责任,也是情感责任。天津定将完成好党中央赋予的光荣神圣政治职责,带动更多承德农民与天津人民一起实现全面小康。”天津市委、市政府把对口帮扶承德作为政治之责、分内之事。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国清多次专题研究、组织推动。李鸿忠第一时间率天津党政代表团到承德与河北省领导召开工作座谈会,共同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此后两地领导频繁互动,津承帮扶协作成为津冀两地领导高层互访的重要议题。
“天津市大力支持和帮助承德,体现了浓浓的兄弟情、一家亲。承德一定把天津的倾力支持和浓浓深情,转化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绿色发展、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天津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周仲明对天津市给予承德的无私帮助数次表示感谢。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周仲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丽虹先后三次率承德党政代表团赴津考察或出席重大经贸活动,双方高层交往交流频繁深入,为深化津承东西部扶贫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兄弟结盟,活力迸发。
从2016年开始,天津市级财政每年帮扶承德资金2亿元,单独列支2亿元用于承德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在此基础上,天津市有具体帮扶任务的5个区每年帮扶对口县资金近1亿元,年均到每个贫困县帮扶资金近6000万元。截至去年底,天津对口帮扶的平泉市通过国家脱贫第三方考核评估。承德全市贫困村由906个下降到780个,贫困人口由75.17万下降到20.77万,贫困发生率由28.41%下降到7.85%。
津承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丰硕成果,是两地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脱贫攻坚三大战略的完美结晶。人民日报对津承东西部协作“活血造血养血”扶贫新模式给予专题报道。
机制“活血”
——党政高层联席会制度化、帮扶规划项目化、结对帮扶部门化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自2016年起,天津勇担重任,对口帮扶承德市的5个贫困县市。两地签署了《对口帮扶承德市贫困县框架协议》《支援建设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框架协议》等多方面协议,建立了两市扶贫协作、合作发展的扶贫机制。
三年来,为深入推进帮扶工作开展,津承双方升级加力构建了多层次的帮扶体系。
——津承双方分别成立了由市级领导牵头的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津承东西部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贫困村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需求最急迫的问题,共同召开多次联席会议。
——天津市组建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内32个部门均与承德市相关部门建立联系,定期开展互访交流,推动帮扶协作。
——天津市组建了天津市帮扶承德工作队和临时党支部,人员覆盖所有对口帮扶5个县市,负责援承前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作事项的协调落实。
……
一项项制度举措构建起了津承双方完备的帮扶协作体系,为高效启动和推进帮扶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产业“造血”
——扶贫项目促动、龙头企业带动、园区共建拉动
3月5日,初春的晨风还有着丝丝凉意,而朱万平却早早地就来到了平泉市卧龙镇碾子沟村食用菌产业园。
作为承德永金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万平说起这个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总是感慨万分:“多亏了天津对口支援的60万元种子基金。利用这6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建成了330个大棚。每户贫困户2.5万元帮扶款入股园区,每年可分红3000元。每年由园区为贫困户托管20万只菌棒,可带动碾子沟村24户贫困户脱贫。花菇等食用菌销路很好,深受杭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消费者青睐。”
为了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承德和天津双方共同编制实施《天津市扶贫协作及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规划(2016—2020年)》,谋划扶贫协作项目126个,总投资352.76亿元。
在天津帮扶干部、承德市协同办副主任赵辉看来,产业帮扶是天津对口帮扶工作的着眼点,只有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才能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天津各对口帮扶区高度重视产业帮扶的带动作用,以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作为优先工作目标,精心谋划实施了一批特色产业扶持项目。
承德是典型的山区,天津市因地制宜,重点帮扶经济林果、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2017年,通过引导扶持平泉市桲椤树社区设施蔬菜扶贫产业项目发展,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当年脱贫出列,带动周边农户500余人增收。
针对承德地处燕山山区和内蒙古高原相交地带,草场资源丰富的地域特点,天津大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承德畜牧产业。天津食品集团与承德合作经营百万只优质肉羊全产业链项目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肉羊护繁、育肥、屠宰、销售等全产业链为依托,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可带动3000户贫困户摘帽。扶持隆化县贫困村肉牛产业项目。2017年,天津共投入帮扶资金2000万元,用于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新建牛舍补助以及建设储粪场、沉淀池以及购置饲料机械等,项目涉及17个乡镇53个村,带动800余贫困户脱贫增收。
产业园区在引进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天津市一方面以六沟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各类专业园区建设启动实施,包括食用菌园区、种养殖基地等10个园区基地扶贫项目正在深入推进。
扶贫协作,“造血”是关键。携手以来,天津并没有将“对口帮扶”简单定义在“给钱给物”上,而是在投资产业的同时,把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实现全面小康的机制落实在基层。
朱万平说,产业扶贫,第一步帮助贫困户实现“扶志”——贫困户可流转土地得租金,也可到园区打工挣薪金,他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生活不再迷茫;第二步实现“扶技”——贫困户到园区打工,学会种植香菇等食用菌的技术与方法,为今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第三步是“扶业”——掌握了技术的贫困户可自己包棚种菌菇,一个棚一年至少能收入两三万元,彻底告别贫困,过上幸福日子。
截至目前,承德同天津市签署的津承农业产业扶贫协作项目22个,总投资31.2亿元,主要采取企业合作、扶智培训、产销对接、科技提升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据初步测算,项目全部实施后,可辐射带动8000多户贫困户增收。
智力“养血”
——互派党政干部、交流专业人才、推进劳务就业
“到了平泉,就得为平泉谋事、办事。”黄有勇是天津市西青区干部,目前挂职平泉市委常委、副市长。从接到任职决定那刻起,他就把自己当成了平泉人。
对口帮扶,人才是关键。
目前,9名天津党政干部来到承德,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对口帮扶工作中,承德市及各县15名干部赴津挂职。
派驻帮扶干部只是第一步,更多的帮扶举措陆续到来。
天津选派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专业技术人才130人次进行合作交流,实现了我市5个重点帮扶县的全覆盖。
天津投入750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承德市学校幼儿园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改善等项目,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两地50所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交流考察活动,22个学校间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关系,助推承德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天津市农委聚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在津承两地举办6期500人次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发展等专题培训。
“劳务输出不仅仅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还能满足我们企业的用工需求,这是一项双赢的合作。”天津市华维劳务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承德天津共享互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共同在承德人社网、就业网开辟专栏,实时发布天津人才用工需求,今年以来,协同各结对帮扶县召开招聘会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590人,已有近400人到天津就业。
人才支援,扶贫扶智。社会帮扶,深入人心。天津市积极动员社会组织投身扶贫协作,社会各界累计到位各类社会帮扶资金、物资等15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到承德市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天津市委组织部专门拨付300万元特殊党费,帮助10个贫困村建设基层党员活动室,促党建,带脱贫;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扶助特困家庭、关爱贫困儿童、资助贫困学生等活动,仅2017年就募集社会资金764.54万元。
扶贫协作催生全面合作,优势互补生成新的优势,空间交换拓展新的空间,承德贫困山区的变化,就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生动答卷。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