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周易、王立功、王海霞)12月28日下午,在北京打工的王静一回到村里,就从村农宅旅游专业合作社领到了两万元的分红款。至此,桑园村第一批入社的37户村民共领到了74万元首笔宅基地入股分红款。
50岁的村民宋建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家3亩地,种玉米,每亩地每年最多收入500多元。如今,凭我家的三分宅基地,不用再投钱,就拿到了两万元的首笔分红款。这相当于我种了10年的大棒子!‘活’了的宅基地像只老母鸡,下蛋又孵鸡。”
一边捆着草,一边饿着牛。长期以来,农民对宅基地只拥有使用权,除本村合乎条件的农户外,禁止向村集体以外的任何人流转。
承德市滦平县桑园村有村民217户,20多户贫困户,土地分散,种植单一。为摆脱贫困,村民尝试过多种养殖业,收益却不理想。村民手里有不少闲置宅基地,但一直都是“沉睡的资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和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新土改”,让桑园村找到了新路子。
2017年,村里37户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入股方式成立了村农宅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分散的宅基地统一整合、规划、建设,统筹经营,重点招募京津城市居民合作建房。房屋建成后,在保证农宅性质不变且尊重社员意愿满足农户居住的前提下,村民有权享有剩余部分的财产处置分红和经营分红。投资方享有其他未利用房屋的使用、收益、出租、转让使用权的权利。
目前,村农宅旅游专业合作社与100多户外来合建者签订了协议,累计吸引京津外来投资3000余万元。第一批32栋合建房已完工。今年7月11日,入社农户取得了《不动产登记证》。现阶段,合作社正在为投资者办理房屋使用权证。
村党支部书记、农宅旅游专业合作社社长张文斌介绍,下一步,合作社通过对余下房屋的统一经营,如打造农家乐、开发民宿等,入社农户每年能分红近万元。由京津高知群体组成的“新村民”带来的公益捐赠、医学讲座等,极大丰富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
“城乡居民合作建房解决了农民‘有地没钱’和城市居民‘有钱没地’的发展困境,实现了农民、合作社、村集体、投资方的多方共赢。”合建者之一、北京人李洪涛说。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对桑园村作出“此经验在全市推广”的批示。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朱启臻教授认为,桑园村的探索确保了农民利益不受损和财产性收益的可持续。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以使用权入股盘活宅基地并让农民成功分到红利的桑园村模式极具全国推广价值。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