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李敏通讯员杜家寅
冬日的清晨,最低气温零下10摄氏度左右,可对种植户孙立国来说,早晨6点出门已习以为常。这会儿正是蘑菇大量上市的季节,大棚里的香菇需要早早摘下来分装好。想着那小伞一样的香菇,孙立国看见的是全家未来的希望。
“我和媳妇都在滦平兴春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上班,不但身份从农民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我们一家的生活也从贫困户跨进了小康户行列。现在我们俩的工资再加上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一年能收入8万多元。”虽然天寒地冻,可孙立国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作为北京市的产业扶贫帮扶项目,承德兴春和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并获得京冀对口帮扶资金1459.92万元,主要用于园区食用菌工厂二期工程。正是通过扶持兴春和等农业龙头企业的方式,北京对口帮扶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率。三年中,北京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劳务协作、公共服务等多类项目,滦平6万多贫困人口一举脱贫。
滦平6万多贫困群众依托北京支持摆脱贫困,仅仅是京津两市对口帮扶承德的一个缩影。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周仲明介绍,在京津两市的大力帮扶下,承德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74.6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8.41%下降到0.18%,脱贫攻坚考核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并在2018年国家和省考核中保持“好”的档次;平泉市、承德县、滦平县、兴隆县经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从资金投入、物资捐赠到干部援助、人才培养,再到产业帮扶、深度协作,扶贫协作模式不断升级,京津对口帮扶承德扶贫协作工作也正踏着激越鼓点,为我市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三方呈现出了互惠共赢的格局。
智志双扶阻断贫困链
——一所职业大学,解决技能脱贫,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去年9月,滦平县贫困家庭学生张山进入了承德职业学院机械专业学习,不到一年时间,他就被北京和天津的多家企业抢着“预订”工作。“有了专业技能,就业就有了保障,家里人再也不用为我的将来发愁了。”在承德职业学院,500多名贫困生与张山的感受一致: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近年来,在对口帮扶承德脱贫攻坚中,天津市坚持“鱼渔兼授、智志双扶”,以职业教育为抓手,帮助组建承德职业学院,大量贫困家庭学生成为职业技术人才,没毕业即被用人单位“预订”。
如何确保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防止“前脚脱贫、后脚返贫”现象,一直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工作重点并尝试破解的问题:“将教育摆在优先位置,让困难群众既有‘志’又有‘智’,掌握一项足以傍身的一技之长”。
2016年11月,在津冀协作暨对口帮扶承德第一次联席会议上,天津市教委与承德市政府签署《关于对口支援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框架协议》,确定在整合承德技师学院办学资源基础上,由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提供职业教育品牌、教育教学指导和专业建设标准,津承共建承德职业学院,并将“扶贫”作为办学特色。同时,天津市政府拨付2亿元资金支持承德职业学院建设,占该学院10.9亿元总投资的近20%。
如今,在天津市的帮助下,承德职业学院教职员工达910人,专业教师687人。自2018年9月招生以来,已招收5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贫困生,3年学习成绩合格后,天津市将对接当地企业,确保就业。
而平泉市北五十家子镇北五十家子村的农民安晓东,通过北京帮扶发展山杏产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他说:“原来我们想致富却苦于没思路,如今在北京林业大学的技术支持下,我承包了一片30多亩的山地种植山杏,到了盛果期,市场收购鲜山杏供市民食用,亚欧果仁公司收购杏核用作杏仁产品的加工原料,我还会到周边县区或者甘肃、内蒙古等省区收购杏核三四百吨,一年下来靠种植、收购、加工山杏获得纯收入10多万元。”
近年来,在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的帮助下,平泉市积极研究山杏改良技术,成立山杏行业协会,先后组建了8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推进山杏产、加、销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去年,全市山杏产业链总产值达10亿元,带动19个乡镇8万人就业,主产区农民人均增收550元。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北京、天津不断加大对承德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天津投入750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承德市学校幼儿园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改善等项目,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两地50所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交流考察活动,22个学校间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关系,助推承德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挂职干部团队的带领下,滦平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小学新建竣工。目前,该小学总人数12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儿童86人。
北京市借助“雨露计划”加大教育人员培训,扩大扶贫覆盖面。引进阿里巴巴,在承德滦平建立了“阿里脱贫基金——淘宝大学培训基地”开展电商培训;积极组织教师队伍学习培训,对口帮扶地区6名校长、34名教师先后赴北京进修;搭建多渠道劳务合作平台,累计组织招聘会39场,实现贫困人口在京就业8500多人。
据了解,2019年京津两市共协助我市7个受援县(市)共开展就业技术培训班170期,培训贫困劳动力4630人次。积极搭建劳务协作对接平台,累计与京津对接26次,举办招聘会36场,邀请560家企业、39310人参加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2530人,实际就业人数410人。同时,我市积极鼓励、引导贫困学生到京津职业学校就读。今年有281名贫困生到京津地区职业学校就读,有22名毕业生实现在京津就业。全年通过劳务协作帮助贫困劳动力9305人实现就业。帮扶区和受援县上下一体、积极互动,携手奔小康行动新签署各类协议110份,协议总数已达393份。同时,京津两市还帮助培训了我市农业致富带头人1167人次,其中创业成功295人,带动了2986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
鱼渔兼授打造产业链
——一个重大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10月5日,围场迎来了入秋后的首场降雪。积雪将山区、植被和梯田装点的银装素裹,美如画卷。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腰站镇的“津承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一期项目”,一个个现代化的圈舍整齐排列,扩繁场现存栏基础母羊6000只,种公羊107只。参与帮扶项目的贫困户、77岁的王振祥说:“我养了20只羊,等这些羊都长大了,我们脱贫就有希望了。”
作为天津市的产业帮扶项目,目前,公司已筛选出7个养殖场(合作社)进行合作,建设存栏1万只的标准化肉羊扩繁场、年出栏3万只肉羊育肥场,能带动近100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而等到标准化肉羊屠宰场和肉羊交易市场等项目全部建成后,还将直接解决当地就业300人以上。
天津津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国说,天津、围场双方于2017年签订了“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工程建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项目。工程全部竣工运营后,从饲养管理、产品加工、终端产品销售全产业链闭合完整,围场肉羊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而生产出的优质羊肉直供天津市场,这也相当于天津市在优质资源区域建立了一个稳定的物资供应基地。
“丰宁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与怀柔界仅18公里,两地发展差距却很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产业带贫是重中之重。”在丰宁挂职的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北京市怀柔区干部张煦笙的话道出了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真正能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群众彻底拔掉“穷根”。
贫困户李晓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以前李晓伟夫妻俩四处打零工,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经济十分困难。丰宁和怀柔区建起怀丰产业园后,他和妻子都来到园区里的企业打工。“现在工作比较稳定,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还上保险,我打算长期干下去。”李晓伟说,他打工的企业是从北京怀柔区整体搬迁过来的,主要生产各种设备的密封圈。现在,李晓伟把两个孩子也从老家接到了县城上学,一家人在一起十分高兴。2018年,李晓伟一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目前,怀丰产业园已承接北京外迁企业19家,总投资17.28亿元,企业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20亿元,可解决当地劳动力1200余人,带动贫困户200户以上,户均增收2万元。
两年时间里,怀丰产业园、同仁堂中草药基地、滦平联卓泰农牧专业合作社微型菇房等项目纷纷落成,特色产业链“从无到有”,贫困户存款“从少到多”。
在承德县岗子乡郑栅子村,村民刘绍信经常翻看自己的宝贝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他家自从2016年8月26日安装5千瓦光伏发电系统以来,每天的上网发电数。这是天津市对口重点帮扶承德县的“万户阳光扶贫工程”,老百姓给它起了个更接地气的名字“躺在炕上就能来钱的项目”。对贫困户而言,两年即可回本,犹如“屋顶银行”。这一工程带动626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
日前,记者在承德市京津冀扶贫协作办公室了解到,全年京津两市投入财政资金4亿元,建设项目133个,其中北京市投资0.85亿元,建设项目32个;天津市投资3.15亿元,建设项目101个。京津两市及对口帮扶区社会各界投入我市捐款捐物总计8162.58万元,其中北京3754.62万元,天津4407.96万元。已引导到我市参与扶贫企业97家,企业实际投资8.46亿元;其中北京企业65家,已到位资金4.86亿元;天津企业32家,到位资金3.61亿元,京津企业共帮助带动1.5万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显著成效,惠及我市近8万贫困人口,2019年全市有6.04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极大地加速了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步伐。
授受同惠携手共赢链
——一个农业品牌,一河甘甜碧水,三地共享发展成果
8月9日,在北京市会议中心八号楼1楼,来自承德的绿色农产品成为了焦点:鲜嫩可口的围场胡萝卜、籽粒饱满的双滦葡萄、圆鼓鼓的平泉“开花”香菇、颗颗饱满红润的隆化草莓……“这个好吃”“快来尝尝”各种称赞声不绝于耳,众人纷纷现场慷慨解囊。
这是京承农业扶贫战略合作暨“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介活动现场,是我市首次在京公开发布和推介“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活动中,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天津市供销合作社、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天津食品集团、承德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五方共建“承德山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这意味着承德知名农产品可以通过“承德山水”平台,直接对接京津消费终端。
承德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定位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这里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突出、生态环境优良、农耕文化厚重,是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天赐宝地”,出产的原生态农副产品,深受京津冀高端客户青睐。
推介会上,兴隆扶贫龙头企业承德瑞泰食品有限公司与北京企业现场签订了合作协议。瑞泰食品负责人高兴地说:“协议签订后,公司的山楂产品可以走上电商平台,还能进入大型商超,预计每年能增加2000万元以上收入,企业带动的1400多名贫困户也能有效增收。”
“承德山水”绿色农产品吸引了众多京津企业前来对接,活动现场达成53个项目合作意向,具备签约条件项目36个,投资和销售总额达32.35亿元。会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9个项目集体签约,投资和销售总额24.63亿元。
而在承德市政府与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举办的“津承农业产业扶贫协作推介会”上签约项目21个,总投资10亿元。目前,已有11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他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随着京津承三地扶贫协作深入对接,我市优选特色优势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品,对接京津消费终端,为京津市场提供完善的绿色农产品运营服务。越来越多的绿色有机农副产品走进京津百姓的餐桌,同时也鼓起了承德百姓的钱包。
不仅在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上做到双赢,在生态建设水源供应上也做到了互惠。
京津冀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区域发展的瓶颈。承德地处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河”之源,潘家口水库、密云水库“两库”上游,内蒙古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前沿,是京津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有“京津一杯水、半杯源承德”之说。
为了让承德多产水,京津两地积极落实补偿政策、建立了稳定的投入机制,让保护河流的地区不吃亏、能受益。2018年,京津水资源补偿共5.534亿元。其中,天津给予滦河补偿3.216亿元,北京给予潮河补偿2.318亿元。其中,天津自2016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帮扶承德资金2亿元(含生态补偿)。天津西青、东丽、津南、武清、北辰五个区对口帮扶承德五个县,每区帮扶每个县年均资金6000万元。2018年,北京市专门就“京津水源林”项目对口补偿承德潮河流域4500万元。
通过京津有效补偿,承德则有了更大精力进行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使得域内林地面积由340万亩增加到341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8%提高到58.1%。占河北省总量的45.1%,占京津冀总量的38.4%。而林多自然促进了涵养水源的能力,目前,承德自产水量达到37.6亿立方米。
同时,坚持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对污染水源的项目“一票否决”。全市先后取缔“五小”污染企业1410家,禁上项目2200多个;同时还推进密云水库上游稻田改旱田工程完成投资4.43亿元,共实施了7.1万亩稻田改旱田,年均节水4376万立方米,年减少化肥使用1.1万吨、农药使用89吨。为确保供下游水质安全,消除水库网箱养鱼造成的水体污染,我市对潘家口水库水域内23739只网箱进行了全部取缔拆除。
就是通过这样一系列措施,使得承德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河流出境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为100%,每年向两地输水达到22亿立方米以上,供应水量占到密云水库56.7%、潘家口水库93.4%。
授扶者真诚付出,不图回报;受扶者知情感恩,真诚回报。在京津与承德的对口帮扶中,这种授扶者无私奉献,受扶者真诚回报的情谊则得到最为充分的演绎。
真情的力量,可以直达人心。跨越距离的牵手,让三地扶贫协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展望未来,京津承将继续携手前行,共筑小康梦!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