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3524/2018-04911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发布机构: 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对政协承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第20号提案的答复
2018-09-29   09时47分 浏览次数:

承文提字(2018)第01号     B

                            是否同意公开(是)


对政协承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第20号提案的答复

承德市民革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承德市创建河北省满族非遗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非遗资源富集、存续状态良好、传承实践活跃。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非遗的挖掘、整理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非遗项目236项,其中入选人类非遗项目1项(丰宁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非遗项目59项,市级名录167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6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27人、市级传承人87人;省级非遗研究基地一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为了发挥我市满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优势,更好地保护传承满族传统文化,我市将积极创建以全市范围内满族非遗项目为重点,以丰宁县、围场县等少数民族县区为核心,辐射全市的满族非遗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将此项工作做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的重点工作。

一、为创建满族非遗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做好前期准备。

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保持民族和地方特色,保持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使文化生态保护区做到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民众受益。同时,充分地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坚持整体性保护,厚培文化土壤,助力我市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满族非遗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是我局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创建工作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大力弘扬“传承德泽、以文化人”的承德文化精神,努力实现承德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编制保护规划。我局将积极与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待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创建标准和有关要求正式出台后,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的保护规划。创建领导小组将吸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地方文化研究专家和规划专家等共同参与,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保护内容、核心区域和重要场所保护清单、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等方面,并广泛听取当地民众意见,稳步推进编制工作。

二、积极全面开展非遗普查工作。

非遗普查是非遗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制定的《承德市非遗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于今年3月至6月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面的、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了解和掌握我市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其中包括餐饮项目,制定非遗保护规划;运用文字、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遗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

三、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满族非遗影响力。

(一)加大非遗项目互动交流。抓住“京津冀一体化”机遇,组织我市非遗项目参加京津冀三地非遗大展。并以此建立三地非遗交流平台,不断扩大我市非遗项目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充分利用我市举办旅发大会的契机,结合全年重大节日,在全市范围内,举办非遗节目演出,积极推广我市非遗项目。

(二)教育普及。整合文化、教育等多方资源,将非遗保护知识纳入我市教育体系,编写非遗传承普及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遗选修课程,推动在保护区内的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设立非遗相关专业,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

(三)编撰《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将我市2006年至2018年间,经国务院、省政府及市政府批准公布的非遗全部项目编撰成书。按照项目的分类,逐一介绍,图文并茂,突出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简洁概要地了解非遗资源的风貌,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是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阶段性重大成果的全面展现,是一部展现承德非遗概貌的权威性典籍图书。

四、每年对非遗传承人进行集中培训。

培训旨在切实提高全市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法规意识和思想水平,开拓非遗传承人视野,传授非遗项目网络申报方法,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担当,规范非遗传承人传习授徒任务,引导非遗产品网络销售,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8月27日



领导签发:祝好勇

联系人及电话:窦新雨 2020680

抄报: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